师泽如光,虽微致远;师泽若水,润物无声。第 41 个教师节如约而至,陕西师范大学的实习生们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悄然完成了一场关于 “教育初心” 的精神寻访。这场寻访是与一线教育者的对话,是对教育现场的见证中,让 “红烛精神” 的内核愈发清晰,也让这群即将踏上讲台的年轻人,真正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温度。
教育,从不是刻板的职业标签,而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浸润在陕师大 “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的校训中,这群年轻学子带着对教育的赤诚理想走出象牙塔,踏入真实而鲜活的课堂。在这个属于教育者的节日里,他们与一线教师围坐共话育人点滴,终于读懂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那沉甸甸的分量 —— 它不事张扬,却足以穿透迷茫照亮心灵;它不求喧嚣,却始终以温热的坚定托举成长。

一场对话:以红烛微光点亮初心
9 月 10 日上午,实习生们特邀高一年级组主任谭燕老师展开深度交流。谭老师以 “关爱每一个学生” 破题,字字恳切地阐释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远不止传授知识。” 当被问及哪份经历塑造了她的教育观,谭老师未提成绩斐然的学子,而是动情回忆起一个平凡却闪光的片段 —— 曾有学生在 “扶不扶” 的社会争议中,毫不犹豫扶起摔倒的老人。
这个故事如同一束光,让实习生们骤然领悟:教育要培养的,从来不是分数的优胜者,而是有温度、有担当的 “完整的人”。此刻,陕师大 “厚德” 的校训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终于明白,红烛精神的内核,不仅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更要用道德的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光亮。
一份坚守:于风雨淬炼中锚定初心
当被问及 “如何应对教育路上的压力与挑战”,谭老师的回答揭开了教育工作最本真的模样。“内在动力源于师范生的初心与使命,那是种强烈的教育内驱力;外在则靠团队托举,尤其刚当班主任时,德育主任的一次次鼓励给了我底气。”
这番话让实习生们想起校训中 “励志、敦行” 的深意 —— 教育之路从非坦途,既需信念如磐定向领航,更需步履坚实踏平坎坷。正如红烛不畏长夜漫漫,真正的教育者总在平凡中坚守,于细微处深耕。这份坚守,是对职业的庄严承诺,更是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敬畏。
一份传承:从师范生到教育者的蜕变
交流尾声,谭老师对实习生们寄予两点期许:其一,将教育视作终身事业,做好长远规划;其二,平衡工作与生活,既要全力以赴,亦要向阳而生。话语轻浅,却深深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会后,实习生们纷纷落笔写下感悟:有人在谭老师的理念中锚定了未来的方向,有人以她为镜立下精进之志,更有人说 “终于读懂了一线教育者的责任与荣光”。杨睿涵写道:“教育从不是标准化生产,每个生命都该被用心滋养。” 成婧茹坦言:“会带着这份嘱托,用真情与智慧照亮学生的成长路。” 秦榕则感慨:“唯有内心丰盈的教师,才能传递温度与力量,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一次洗礼:于见证中坚定教育信念
10 日下午,万州二中礼堂灯火璀璨,实习生们与全校教职工共赴 “铸魂强师 兴教强国” 教师节表彰大会。舞台中央,平日握粉笔的手抱起电吉他、敲响鼓点,教师乐队一曲《我爱你中国》澎湃激昂,瞬间点燃全场 —— 这一场景打破了实习生群体对 “教师角色” 的固化认知:教育者不仅是 “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具有多元兴趣、鲜活灵魂的 “完整个体”。教师展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 “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 “生命价值” 的认知 —— 这种 “人格示范” 的教育力量,远胜于单纯的口头说教。
颁奖环节将盛会推向高潮。聚光灯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等荣誉依次揭晓。领奖者手中的奖状,沉淀着晨光中最早的脚步、夜幕里最晚的灯火、作业本上密密的批注,更镌刻着教室里一次次俯身的倾听。
此刻,他们更深切体悟到“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真义 —— 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更多人;也读懂了陕师大校训的重量:“厚德” 是以人格培育人格,“敦行” 是把理念踏成坚实脚印。台上的光环终会褪去,但那束被学生点亮、又能点亮学生的光,必将在一代代教育人手中接力,永不熄灭。
礼堂里掌声雷动时,年轻的准教师们握紧右拳,在心中庄严宣誓:将以获奖者为镜,把 “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的校训熔入血脉,用理想信念定向领航,用道德情操涵养境界,用扎实学识托举梦想,用仁爱之心温暖童心。愿这红烛之光穿透三峡云雾,在新时代的山川课堂上熠熠生辉,让更多的 “我”,汇聚成照亮教育征途的 “我们”。
文案:成婧茹 杨睿涵
实习带队教师:杨金侠 (数学与统计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重庆万州二中高级中学实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