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进入第二周,我已经逐渐适应了酒钢三中的节奏。晨钟暮鼓间,我在教学楼间穿梭,耳边是学生们蓬勃的朝气与欢声笑语。这一周,张万老师给了我难得的实践机会——在平行班17班和奥赛班2班授课,讲授高一历史必修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班级,却让我体验到了教学世界的千差万别。
周一的奥赛班2班,课前虽然已经做好准备,但还有点忐忑,毕竟是第一次走进教室,面对50位学生去讲课。张老师说:“要放心大胆的去尝试 ”。踏入班里,学生们眼神炯炯,仿佛随时准备捕捉每一个知识点的蛛丝马迹。我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演变视频导入,当 “秦国从边陲小国崛起为天下霸主” 的画面在屏幕上流转,教室里响起的轻声感叹,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这让我没那么紧张了,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踏实,我讲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那些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对他们而言不是枯燥的考点,而是一个待解的谜题。他们的问题犀利而精准:“老师,郡县制与分封制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不得不更深地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更加觉得自己日后还需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课堂上的互动更让我动容——我仿佛不是单向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与他们共同探索历史的同行者。
次日的平行班17班,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学生同样聪明伶俐,但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起初抛出史料时,课堂偶有沉默,个别学生的回应难以带动整体,即便早有张老师的提醒,我仍难免无措。于是我放缓语速,加入了更多的历史细节,直到当我看到那些原本游离的眼神逐渐聚焦,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成就感——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多少考点,而是因为他们对历史产生了那么一丝兴趣。课后,张老师的点评更如明灯,他肯定了这堂课我做的好的方面,同时,点出核心:“教学的关键在‘因材施教’,要摸透学情,再调整重难点的处理方式。”
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体验中,我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讲课声音偏小,在较大的教室里,后排学生需要更加专注才能听清。这不仅是音量问题,更是气场和自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奥赛班,我可能过于深入细节而忽略了主干框架的构建;在平行班,我又可能太过注重框架而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策略,这其中的平衡艺术我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这也是我日后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的地方!
站在河西走廊这片曾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土地上,我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多了一层深意。我们不仅是在传授过去的知识,更是在帮助学生建立与历史的联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每一个学生都是历史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而我的责任是唤醒这种意识。
实习仍在继续,我的教学探索也刚刚启程。我知道,声音会慢慢洪亮,课堂掌控会渐渐从容,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在一次次实践中愈发深刻。就像河西走廊的河流,历经曲折终将汇入江海,教育这条长河里,我,才刚刚扬起风帆。
撰稿: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