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陕西师范大学送出第十届公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队伍,其中,奔赴新疆的实习生也迎来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一课。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围绕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50名分布在乌鲁木齐13所中学的实习生踏上了追寻边疆教育历史,回报边疆基础教育之旅。

十年共栽梧桐树·明理
陕西师范大学实行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已有十年,每年向新疆各城市和地州输送200名各学科教师,他们践行“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成为推动西部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为助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三所兵团中学为教育实习基地:兵团一中、兵团二中和兵团一中十二师分校。兵团中学秉承写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兵团精神,跻身全国百强名校,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生源。投桃报李,陕西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经过教育实习的历练,回到新疆任教,肩负起弘扬“西部红烛”精神的使命,实现高等教育对接西部基础教育的初心。

凤凰栖巢促融合·崇德
在过去十年里,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兵团基础教育的业务骨干。就职于乌鲁木齐兵团中学的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积极加入支援边疆基础教育的行列,参加“兵地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等活动,向边远地区送教、送课、做专题讲座,多次深入南北疆教育一线支教,促进了兵地教育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毕业生张红梅是兵团二中的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乌鲁木齐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获得者,曾在伊犁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支教。提起张老师,实习生们亲切地说道:“在‘立德树人’的作文课上,张老师不仅教会了学生精巧的写作技法,更将家国情怀浸染进我们的心灵。”
榜样的力量让“西部红烛”精神代代相传。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系统地获得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而教育实习则让每一位踌躇满志的准教师从书本走向实践,第一次深刻体会育人无小事。与学生和家长的谈话让他们领悟家校合作的真谛,凌晨起来带学生跑操让他们全面地了解学情,批改试卷后热烈地与教研组的老师探讨让他们深知为师不易……从观摩和做见习班主任,到一次一次磨课,再到汇报课展示,实习生在兵团教育前辈的支持下,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准教师。
浸润红色兵团史·增信
在兵团中学实习的历程是充分挖掘兵团独有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历史的过程,更是实习生学史增信的生动一课。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解放军光荣地完成了屯垦戍边任务,在1954年10月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者,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此后历代兵团人变他乡为故乡,世世代代留在边疆的热土上。兵团中学成为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的摇篮,历代兵团教育者在这里播撒热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他们最浓重的生命底色。
一边实习一边深入了解兵团的历史,实习生对自己脚下的教育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全方位参与实习学校的各项工作,多角度地学习兵团发展的历史沿革,实习生的思想认识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自觉地将课程思政与各科教育有机融合,逐渐建立了边疆教育建设者和教育报国的深刻认同。

“西部红烛”映天山·力行
一届一届学子离开新疆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学习,四年后再由陕西师范大学带队回到新疆实习。短短三个月的相处,实习生在临别时为每一位学生书写明信片,和边疆的中学生结下了深刻的师生情谊。兵团二中的教研主任说道:“学生从来没有如此舍不得哪一批实习老师,各个都流下了泪水。”短暂的离别将迎来更好的相遇,来年秋季他们将正式加入边疆基础教育的队伍。
“西部红烛”精神与兵团精神共享扎根西部、教育报国的思想内涵,为兵团教育输送优质师范生源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对接基础教育,履行奉献边疆使命的体现。在本年度教育实习期间,本着促进兵地教育情谊、深化合作的宗旨,陕西师范大学与兵团一中联手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见面会”,70余名实习生参加并现场投递简历,志愿投身兵团教育的队伍。一位成绩优异的实习生说:“考大学时,我一心要考出大西北,但母校四年的培养和兵团中学三个月的实习让我决心回到新疆教书。兵团的前辈们不畏艰苦,怀着乐观主义精神,打下了全国领先的教育根基,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实习已画上圆满的句号,而这些代表“西部红烛”的准教师的教育报国之路才刚刚开启。他们是为西部基础教育和教育强国建设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母校期待着他们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积极服务西部基础教育的实际成效。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师 巢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