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实习组成员初步理解教育部关于课堂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引导其积极探究“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路径与方法,深入了解审辩式学习的起源、发展和取得的成果,为其教育实习工作提供方法和路径的指导。2023年8月16日晚,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习组和西安市长安区第八中学实习组部分成员参与了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穆传慧老师主持召开的题为《审辩式学习:文化根柢与内在机理》的线上分享会。

会议开始,穆传慧老师以《最好的学习》视频片段破题,引出了“审辩式学习”的学习方法,并表明会议的内容主要从审辩式学习的缘起、目标与理念、需要具备的四种思维、呈现的五种课堂和六维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希望与会成员有所收获。
穆传慧老师从时间起源和词汇来源两方面详细讲述了审辩式学习的缘起,审辩式学习的研究起源于1991年,“审辩”二字出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因问而审,以审启思,因思生辩,以辩促辨。“审”要求学生形成详细、周密、审慎和怀疑的学习品质,“辩”需要学生遇到问题讲出来、辩出来、证起来,最后证出来。
关于审辩式学习的目标与理念,穆传慧老师强调教师要围绕“明德成人”这一中心,聚焦学生的学习情感、逻辑品质和独立人格这三类素养,通过对审辩式学习的个性化探索,实现教师的“少教之教”与学生的“爱学之学”,最终培养出热爱学习、拥有理性思维和智慧决策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穆传慧老师提出,审辩式学习还需要具备四种思维,即:数字化思维、平性思维、审辩式思维和博弈思维。其中,审辩式思维最能够体现审辩式学习的特点,它的思维要素包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善于质疑、直面挑战和切中肯繁,而思维要素背后又蕴含着思、智、勇、仁和中等可贵品质,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教育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穆传慧老师这样描述审辩式学习呈现的课堂:审辩式学习的课堂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索发现乐其中”、“越辩越明勇质疑”、“用到深处竟反哺”、“融会贯通贵创新”的课堂,而在这五学课堂中的每一种课堂中又包括五个环节,即问学、探学、辩学、用学和融学。
关于审辩式学习的评价,穆传慧老师认为应该从课程视角、课堂文化、时空管理、学习行为、学生成长和教师风格等六个方面着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取长补短走向扬长避短,最后实现长短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会议最后,穆传慧老师阐释了审辩式学习的价值追求,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探索、因“为谁培养人教育三问”郑重回答、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根筑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继往开来和为“大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遗余力,并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作结。穆传慧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帮助大家理解,他希望与会成员能够加深对审辩式学习的理解,并结合教育实际加以运用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听完穆老师的分享后,实习组成员进行了交流讨论,并选派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生命科学学院杨若朋:通过穆老师的分享,我明白了读万卷书的重要性,特别是读经典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达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我也明白了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要博学,开拓眼界,善于寻找各个领域的素材来辅助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汪婷:通过穆老师的分享,我对审辩式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审辩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后,用理性思维审视和分析问题,最后,在讨论和探究中得出道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
地理科学学院杨怡园:通过穆老师的分享,我意识到了我们可以将教育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审辩式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学生在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情况下,需要保持持续理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习组、西安市长安区第八中学实习组
撰稿:汪婷(马克思主义学院42015018)
带队教师:王棣(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