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在成长中读懂“教育”二字

发布日期:2025-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憧憬,也带着几分初入校园的忐忑,我在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实习,于第一周正式启程。出发前,我曾浅薄地认为:信息技术课不过是带着学生“玩电脑”,再穿插些理论知识便足矣。可这一周的经历,却像一本立体鲜活的书,一页页翻过,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教育”二字,藏着如此沉甸甸的重量,也裹着这般暖融融的温度。

周三午后,钱郭老师一句“走,带你去看看我的工作室”,猝不及防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那是一间由三间教室打通而成的空间,刚踏入其中,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哪里是普通的工作室,分明是一场微型的科技博览会。桌上,结构精巧的VEX机器人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旁边散落着学生用乐高搭建的创意作品,其中一尊大象模型尤为生动——钱老师在遥控器上轻按,它便能灵活地完成抓取、迈步的动作,甚至还会发出仿真的大象叫声,令我忍不住驻足细看;墙上,满满当当地悬挂着各种科技创新比赛的奖杯与证书,还有往届学生的3D打印作品;角落里的3D打印机仍在低声运转,旁边陈列着它的成品——那些内部镂空的构件,如拼图般能精准咬合,透露着少年们的巧思与智慧。

那一刻,我忽然为自己先前的狭隘想法感到羞愧:原来信息技术课从不是局限于Word、Excel的“工具课”,它是点燃学生创造力的火种,更是帮助他们眺望未来的桥梁。看着钱老师谈起学生作品时眼里的光,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我心里充满敬佩——这哪里是“教技术”,分明是在“育热爱”。

周四的两次听课,则让我真切见识到“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钱老师准备了同一节“信息系统”理论课,分别在机房和普通教室讲授,两种场景的反差,带给我极大的触动。

在机房时,即便钱老师的PPT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台下仍有学生按捺不住:有人悄悄点击鼠标,试图突破计算机管控,总想点开游戏或视频。我见状及时上前提醒、协助管理,却也发现:机房课堂的效果似乎格外依赖教师的个人魅力,同时还需分走大半精力维持纪律,稍不留意,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飘走”。

可换到普通教室,课堂氛围竟像被按下了“重启键”。讲到“计算机硬件”章节时,钱老师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听完,以后大家买电脑,保准能挑到性价比最高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原本耷拉着的脑袋抬了起来,眼神里满是期待。紧接着,钱老师从内存容量、显卡性能到CPU主频,层层拆解专业知识,还穿插着“显卡怎么选才不浪费”、“主频和运行速度的关系”等这类贴近生活的话题;课后我特意请教他,为何要补充这么多课本外的内容,他笑着说:“想给孩子们多打开一扇窗。万一以后有人想走计算机这条路,现在种下的兴趣种子,说不定哪天就能发芽。”

听着这话,我心里一阵触动:原来优秀的教师,从不会只盯着“眼前的课本”,更会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教学方法从不是固定的模板,“因地制宜”四个字,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教学智慧。

然而现实的讲台,从不是只有新奇与温暖,也会突然迎来“风暴”。周五下午跟班李茹萍老师的机房课,便让我经历了实习生涯中第一次“手足无措”。

一名男生因多次扰乱课堂秩序被李老师提醒,非但毫无收敛,反而情绪激动地出言顶撞老师,甚至口出秽言。李老师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声音也冷峻了几分:“你必须道歉。”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全班鸦雀无声,我只听见自己胸腔内心跳声格外清晰。紧接着,那名男生猛地站起,一把推开椅子,在“哐当”一声巨响后,又传来震耳的摔门声——他冲出了机房。

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我却僵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昔日在教育学课本上背诵的“课堂管理技巧”、“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这样尖锐的冲突面前,突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站在一旁,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脑中只剩一个念头:如果此刻站在讲台上的是我,我该如何应对?我能否稳住课堂,又能否护住学生的自尊?这种“理论难以落地”的无力感,让我第一次真切意识到:教师面临的挑战,从不在书本之中,而在每一个“突发的瞬间”里。

所幸,阴霾终会被一些微光驱散。周五最后一节晚课,我的任务是辅导学生完成一套Office操作题。我穿梭在一排排机位间,耳边不时传来细碎的提问:“老师,Excel的求和公式怎么输入?”“老师我要把‘10’替换成‘510’,为什么筛选功能无法使用?”“我的数据排序后怎么全乱了?”

起初我还有些手忙脚乱,生怕讲错步骤;但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耐心拆解,我逐渐找到了节奏——不仅能清晰阐述操作步骤,还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调整表达方式。当我看到那个始终紧锁眉头的小姑娘,在我的提示下终于完成完整图表,眼中瞬间闪起光亮、嘴角扬起笑意时;当此起彼伏的“谢谢老师”落在耳边时,一股被需要、被信任的暖流涌遍全身,小小的成就感也随之悄然萌生。

这份温暖,与下午的无措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突然明白:课堂管理固然棘手,但教育最本质的美好,仍藏在“教”与“学”的真切连接中——是帮学生解开困惑的瞬间,是见证他们眼中闪光的时刻。

这一周的实习,我的心情如同坐了一趟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从初探科技工作室的惊叹,到观摩不同课堂的启发,再到目睹课堂冲突的震惊,最终在辅导学生时稳稳接住了那份微小却真切的价值感。聆听钱老师“育热爱”的课堂,见证李老师“管课堂”的镇定,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从前书本上背诵的教育理论,唯有真正落地于讲课、管理、应对突发状况,方知其中不易。

我终于领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过硬的技术功底仅是“敲门砖”,更需要的是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应对课堂的管理智慧,以及一颗足够强大、装满责任的心。前路还长,挑战仍多,但最初的紧张和迷茫已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渴望学习、勇于尝试、立志攻克难题的决心。

我开始期待,下一周的实习旅程,将带来怎样的新体验、新成长。

撰稿: 谢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