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有人说,语文从来是一门有关于素养而无关于应试的学科。这句话在某些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学生认为语文课太过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上语文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放松,在上语文课时总是很难将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成了累赘,写出来的作业或者笔记总是残缺不全,作文中的错别字更是层出不穷。老师们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学生基础差”,可“基础差”的根源是“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使得他们不愿去花太多的功夫去学习语文。尤其是文言文这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古文,学生几乎找不到学习它的理由和兴趣。
【案例描述】
一个周三的上午,我收到实习指导老师的指示,去给高一(2)班的学生讲一份复习卷。尽管我已经准备了一天,上面的题全部都做了一遍,可是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因为这是一份关于文言文的复习卷,题量大,重点难点集中,而且还要讲两节课,学生肯定会觉得无趣极了。我听到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抱怨:“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跟外国人打交道,跟国际接轨,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照他们的意思,古人已逝,学习他们的语言究竟有何价值?我本想通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来打消他们的这一顾虑,但思考再三觉得这一个理由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过于乏味,很难消除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偏见。既然这样,我只能在讲课过程中想办法让他们集中精神去学习了。
果然不出所料,讲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显得有些精力涣散了。卷子前半部分关于通假字的知识已经让他们觉得无聊,后面的“一词多义”的题可是个大难关!这道题中,学生只会写那么六七道题,其余的全部都是他们没有学习过的。我讲了其中的两道小题以后,学生的小脑袋一个个地都低了下去,发言的声音几乎都没有了。他们的无聊指数已经达到顶点了。再照这个样子讲下去,不管是他们还是我自己都是收获甚微。是时候来点新鲜的东西了!我看到一道题:解释“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中的“举”是什么意思。我对他们说:“你们想听故事吗?”一开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我在开玩笑,我就又对他们说:“你们学过《木兰诗》吗?”结果学生都很骄傲地说:“学过,唧唧复唧唧......”课堂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我顺便跟他们普及了一下“乐府双璧”的知识,指出“双璧”除了他们学过的《木兰诗》以外,另一个就是《孔雀东南飞》。而卷子中一词多义部分一共有三道题都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句子。我想,何不让他们听听故事,联系一下具体语境再做题呢?我就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简短地讲了一下,学生们各个仰着脑袋听着,时不时地插几句话或者在下面讨论一下,或者在猜测故事的结局顺便大声地发表一下议论......行了!效果达到了!我讲到“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那边就打住了,问他们“莫令事不举”是什么意思?立马有同学说“不要让婚礼办得不像样,别让婚礼办不成”等,他们理解得已经差不多了,我及时指出“举”在这里解释为“成功”。趁着他们的这股热情还未消退,我想赶紧讲题,结果学生却问我:“老师,那后来怎么样了呢?”后来?原来他们还惦记着那个故事的结局呢。我将故事的悲剧结果公布出来,学生发出“啊”的遗憾叹息,一群天真有爱的孩子,原来你们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终于找到突破口了!那份复习卷的后面还有一道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要讲题之前要先给他们翻译一遍,让他们明白故事情节。由于这是课外的文言文选段,借鉴上节课的经验,我在翻译的时候摒弃了念一句原文,讲一句译文的方式,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地去引导他们跟上我的速度,在讲到张良和黄石老人相约的那段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法也是层出不穷:有的觉得黄石老人太傲娇了,有的觉得张良应该抱个被子去那儿睡着等老人,省得老是迟到遭到老人的嫌弃,学生的种种议论将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在做后面对于课文理解的题目时,他们不仅将正确答案指了出来,而且将其他三项的错误点都讲出来了,课堂获得了小成功。起先我还以为他们对于理解课文有难度,而且担心我翻译的时候他们跟不上或者不想听。后来发现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不仅活跃了课堂,还让他们理解了课文情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何乐不为呢?
【案例反思】
反思一:适当地讲一个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小故事,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对于课堂的兴趣。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讲文言文等比较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能会因此而缩短,这时,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状态而继续讲课,可能这节课的成效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讲故事这种方式会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别处。可是,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走向了和课堂完全无关的别处,再继续讲下去也是徒劳。教师可以通过讲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小故事小情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不仅活跃气氛,而且也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反思二: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讲课方式。
学生在上课时对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反应各异。他们的反应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重要提示,指示着教师的课堂安排情况,在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疑惑或者困难时,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讲课进度或者讲课方式,使得课堂内容变得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反思三:每个学生都需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被鼓励。
这是在批改他们做过的文言文复习卷时得出来的,有的学生整张卷子都做得很棒,我会在给他们打等级时在旁边写上一个小小的“棒;很好”等字;有些学生字写得很认真,很秀气或者很潇洒时,我会适当地夸夸他的字;有些学生某道题答得特别到位,我也会在那道题的旁边写个“好”,对于字迹潦草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慢慢写字,努力把字写好”。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小点滴来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语文表现出自己的一份几份甚至全部的热情。另外,在讲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对群学的评价得分也很在意,在一节课对群学结束时我对他们说:“你们每个组都讨论得很棒,所以给你们每个组都加一分好不好?”结果学生都说:“好!”看着他们对于得到那一分的满足,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好”字,就算是微不足道的一分,只要教师不吝于鼓励和付出,总会得到学生用成绩和表现凝成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