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梦想的翅膀,奔赴雪域高原。陕西师范大学2021级公费师范生在带队教师庞玮的带领下,抵达了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三月余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教育实习,面向阿里地区为主要生源的高中生,其中98%的孩子来自农牧民家庭。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它不仅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更是我国重要的西南边陲,是党和国家“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思想的战略要地;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投身西部教育、边疆教育,彰显“西部红烛精神”的桥头堡。实习师范生们情怀在心、责任在肩,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谱写一曲唱响边疆教育事业的优美旋律。

羌塘儿女的“漫漫回家路”
“我希望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时间,多接触他们,让他们坚定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当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四学子仁青顿珠得知母校有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教育实习基地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不为别的,只为那里的学生大多来自阿里的牧民家庭,而他,同样是羌塘高原牧人家的孩子。这片高原中的“高原”,有广阔无边的牧场,长不出粮食;春夏播种的青稞,结不出麦粒,只作为牲畜过冬的草料。幼年的求学路,是帐篷里父母不舍的眼神,是好似不达终点的长途客车。如今,党和国家已经在阿里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天堑变通途,但人才依然紧缺。仁青顿珠深知,育才扶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面貌,“我要把陕师大的西部红烛精神埋藏在心底,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们,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羌塘儿女,将知识化作力量,踏上这“漫漫回家路”,建设发展家乡。
愿“雅砻河谷的波光,轻抚在象雄古堡上”
“愿雅砻河谷的波光,轻抚在象雄古堡上”,是带队教师庞玮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南丹塔杰、央增巴姆等实习生开会交流见习班主任心得时的叮嘱。雅砻河谷孕育了西藏文明,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形成了今天西藏发展最好的拉萨及周边一带,象雄则是阿里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虽然同在西藏,但从小生活在拉萨、就读于内地西藏班的南丹塔杰和央增巴姆,还是感觉到了阿里学生在学习、生活、认知等方面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学生的特点。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文化背景、原生家庭、地理环境等。央增巴姆回忆:高中读内地班时,班里只有一位阿里地区的同学,她到内地上学,要花费整整五天时间,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而且不少长辈对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阿里学生的教育阻力较大,有些想上学的孩子留在了家中。南丹塔杰则通过观察发现:不少阿里牧民家庭的孩子,对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入和适应仍需加强。他表示“差异,不应该成为他们追求梦想的阻碍”,要尝试在课堂增加互动,在课下细心观察,积累更多心得。在接下来的实习中,他们将与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班主任并肩前行,用爱心与耐心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推动西藏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每个青年都是移动的界碑”
“随着对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我感到非常敬佩,他们身上不仅有离乡求学的坚强,更有在生活中厚植家国情怀、争当英雄的勇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四实习生格桑玉珍发出感慨。她了解到,来自阿里地区普兰、札达、日土和噶尔四个边境县的学生,假期返乡后,还会与家人一同,在极高海拔地区,顶着风雪,转山巡视,守护祖国疆土。抵边家庭按户每月都会轮流巡边,遇到问题会及时拍照反馈给相关部门,孩子们风吹日晒的黝黑面庞上,书写着卫国戍边的铁血意志和风雨历练。格桑玉珍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骄傲,她希望在接下来的实习中,能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也想将自己在内地的所见所闻与他们分享,拓宽他们的视野。希望能以绵薄之力,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在阿里高原。

用信念托起“雪域的脊梁”
作为一名研究西藏文化的高校教师,庞玮副教授已经连续多年负责陕西师范大学在西藏地区的教育实习带队工作。她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师范生在边疆教育实践中历练、成长与进步。实习生们从雪域高原和祖国内地,来到陕西师范大学求学,再从学校奔赴高原实习,最后正式加入西藏教师行列,弘扬西部红烛精神、奉献边疆教育事业。其中不乏扎根阿里的“师大人”:从2009届毕业生桑木旦,到2014届毕业生次旺、索朗卓嘎、尼玛拉宗、拉巴卓玛、马智娥、王婧婧,再到2015届、2016届毕业生次珍、洛桑曲杰、黄正翠、安倩、卓玛,以及2022届毕业生泽西,队伍中的大多数教师,已将自己的韶华十年,化作高原细雨十载,润物无声、育人无痕。陕西省对口支援阿里地区的援藏干部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阿里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韩润社、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校长付斌及副校长吴波,每每与各届实习生座谈,为实习生安排理论功底深厚与教学技能精湛的指导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亦十分重视西藏边疆教育实习的开展,多次到访实习学校,深化校地合作,关怀和关注在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热爱
在有关领导、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对西藏长期的关注和热爱下,庞玮老师摸索出一套具有高原特点的带队技能。她不仅细心指导、严格要求、耐心答疑,还自配血氧仪、氧气罐等设备,密切关注初入高原实习学生的健康,及时处理高反突发状况,保障学生安全;她有藏语文基础,熟悉西藏历史文化,偶尔在生活中和学生“藏语交谈”,使实习生倍感亲切;她还为学生组织举办融入了西藏民俗风情的《“草地林卡”实习心得分享会》,寓教于乐,缓解实习生进入陌生环境的适应压力。她切身体会到边疆教育的不易与任重道远,也亲历了边疆教育事业在国家大力支持、学校努力推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她表示,“个人虽然只能发出有限的、微弱的光亮,但聚星成火,只要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这片高原,甘于奉献,西部红烛之火就能燚燚摇曳、代代相传。在这片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但最宝贵的,是热爱”。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正是怀着这份赤子之心,跨越山河,高举“教育报国”之旗,让“红烛”闪耀边疆。
撰稿:庞玮 ,外国语学院 ,2024年教育实习带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