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门户,边陲明珠,人们常这样称呼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之滨的防城港,它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的城市。陕西师范大学2021级公费师范生在带队教师周坤的带领下,怀揣着对边疆教育的赤诚之心,跨越1800公里,踏上防城港这片热土,抵达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三月余的教育实践活动。
传递:种下一颗“石榴花”的种子
防城港生活着汉、壮、瑶、京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一半,因此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感受到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王子菁同学说,“我要像一颗种子一样生长,一把梯子一样奉献、一根钉子一样扎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是种子和沃土的邂逅,是教与学的双向奔赴,讲台是传授知识的阵地,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成长的重要舞台。在这场意义非凡的边疆教育实习活动中,实习生们将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为这片多民族共融的土地播撒好“石榴花”的种子。
实习生们不仅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带来了对边疆教育事业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他们巧妙地将各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之中,让这一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合防城港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此地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交融和共同奋斗的故事,将民族元素融入到班级黑板报设计以及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到,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但我们都同属于中华民族,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教学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传道:跨越“1800公里”的相遇
“如何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中体验到乐趣呢?”这个问题从音乐学公费师范生陈纤实习伊始就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即使是九月,防城港依旧酷暑未消,学生们汗流浃背,眼中却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不想错过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课。陈纤作为一名“00后”实习师范生,擅长利用有趣的言语带动氛围,在串联课堂内容时加以流行热梗改编,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她大胆使用角色扮演增加学生的兴奋度和带入感。学生们在鉴赏《梁祝》这首曲子时,更能体会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之真挚,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反响很是不错,这也令陈纤更加坚定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的决心。

2021级音乐学院公费师范生 陈纤 授课
“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们,要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这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教育兴边是每位边境学校教师肩负的责任。”2013届英语专业国家公费师范生、优秀校友韦兰宗在交流中这样讲到。作为反哺家乡教育的师大学子,她在11年的教学生涯中获国家级、省市级嘉奖多项,回想起在师大的点点滴滴,依然会感慨公费师范生的好政策与在师大得到的锻炼。“陈月莲同学谦虚好学,即使我不是她的指导老师,我们也不在同一个年级,她也时常抽空来听我的课,她的学习热情深深感染了我。这不就是陕师大学子的精神吗?”韦老师这样评价到,她也借用防城港市高级中学一直传承的师徒结对政策帮扶实习生们成长,她嘱咐实习生们珍惜大学生涯,把握学习机会,永葆学习热情,坚定教育理想,用自己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梦想,带着教育理想、责任和信念为地方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先进理念。

2013届优秀校友韦兰宗老师指导2021级外国语学院公费师范生陈月莲备课
传播:讲好“八秩荣光 教育报国”的故事
当学生疑惑为什么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黄老师会选择来到防城港进行实习时,汉语言文学优师专项黄安琪同学这样回答到:“在求学的过程中,我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习了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广西,那个我梦开始的地方,那里的山依旧青翠,水依旧甘甜,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对外界的了解有限,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正是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让她在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我要回到我的家乡广西,特别是那些需要关注的边境地区,投身于教育事业,用所学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去点亮一盏盏知识的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她的坚定,既是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定,更是对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精神”的传承;她的担当,既是对个人青春年华的深刻书写,更是对广大怀揣报国伟志青年学子的生动描绘。

2021级文学院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黄安琪授课
传授:做教学与育人的“多面手”
实习队伍的同学们在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音乐等多个学科的教育实习工作。除了讲课和听课以外,他们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备课室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共同探究如何用他们的所知所学为边疆地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新的知识活力与思想张力,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打破地域的限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实习生日常备课
“教师与学生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是相互依赖的生命体。当好一名实习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提升自己做事育人的本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老师发挥好学生心中‘主心骨’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台风“摩羯”过境防城港,打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9月5日晚,学校发布紧急停课通知,要求第二日早上10点前有序疏散学生安全返家,实习生姚文花对那晚的记忆历历在目。当时,她正在办公室值班,紧急通知引起了学生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的学生们纷纷涌入办公室向她求助。她和其他实习教师第一时间赶往教室,讲清状况安排工作,安抚学生情绪,并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们相互配合,打通班上五十多名同学的家长电话,告知实际情况,统计返家学生名单,直至查寝时看到学生们平静入眠后,她才松下一口气,做完这一系列工作,已是深夜一点钟。以行动践行教育初心,以坚守书写育人担当,在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中,实习生们的技能也得到了淬炼。
传承:赓续师者荣光 谱写育人新篇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院校,陕西师范大学长期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积极承担培养公师和优师等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此次赴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实习的8名公费师范生中有6名同学来自广西,他们自小沐浴在八桂大地的温暖阳光下,深受壮乡文化的熏陶,心中早已种下了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种子。当选择实习岗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西部,选择了防城港市高级中学作为自己教育梦想启航的地方。“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句青春格言,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的指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公费师范生的初心与使命。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带队教师周坤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实习过程中对同学们严格管理、悉心指导,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边疆教育环境,投身教育实践当中。自2021年入职陕西师范大学以来,周坤老师连续3年担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班主任,始终关注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和发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引导好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唤醒同学们肩负起教育报国的担当意识,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到祖国的广阔疆域中。
在新的篇章中,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们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通过教育实践讲述陕西师范大学服务边疆教育故事,展现出当代大学生们艰苦奋斗的青春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撰稿:周坤,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教育实习带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