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动态 > 新闻速递 > 正文

红烛耀边疆:瑞丽实习初体验,边陲筑梦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4-09-18    作者:于富强     来源:     点击:

人生第一次到瑞丽:边陲小城的教育之旅

在人们的印象中,久负盛名的春城昆明总是令人心驰神往,而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小城瑞丽,却常常如一颗蒙尘的明珠,鲜少闯入大众的视野。瑞丽,这座充满魅力的边境小城,聚居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瑞丽很小,小到似乎用不了多久就能踏遍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瑞丽又很大,它扛起了祖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港口重任,肩负着边疆的重大使命。

九月的瑞丽,酷热依旧,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气息,热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这里的气候炎热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时不时还会下起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那雨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噼里啪啦地落下,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场激昂的交响曲。遗憾的是,火车还没有修到这里,汽车便成了沟通周围地区的重要方式。当汽车缓缓启动,穿梭在一个又一个昏暗的山洞时,车窗外不时闪过几户宁静的村落。那些村落里,错落有致的房屋宛如一幅质朴的画卷。有的屋顶是暗红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有的是蓝色的彩钢瓦,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远处,还有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高山,山上郁郁葱葱,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土地披上的绿色披风。那绿色有深有浅,深的地方仿佛是一潭深邃的湖水,浅的地方则像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几亩农田点缀其间,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那稻穗饱满而沉重,一串串低垂着头,仿佛在向大地感恩。经过几个小时的辗转,汽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而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瑞丽这片土地。

人生第一次边疆行:红烛携手赴教育使命

我实习的学校是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它始建于 1958 年,有着悠久的历史。1985 年,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学校的辉煌过往。而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也似乎与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有着奇妙的缘分。2023 年 6 月,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正式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那时,校园里迎来了第一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实习老师。他们青春洋溢,仿佛带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间便来到了 2024 年 9 月。我满怀憧憬与期待,作为第二批实习老师,踏入了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深感荣幸,因为我是陕西师范大学第一个来到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实习的政治老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教育故事,而我,也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难以忘怀的教育之旅。

我们实习小组的成员们从不同的地域奔赴而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踏上云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云南的灵动秀美、青海的辽阔壮美、安徽的温婉灵秀,不同的地域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气质与视角,但此刻,我们因共同的目标汇聚在瑞丽。我们都属于陕西师范大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都是闪耀着光芒的西部红烛,怀揣着同样的志向,毅然选择来到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边疆之地实习。杨老师是我们瑞丽实习小组里唯一的女生,格外引人注目。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藏着无尽的力量与勇气。我由衷地佩服她的果敢与坚毅,能够独自一人勇敢地来到瑞丽实习。她成长于边疆地区,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山河都承载着她的记忆与情感,对这里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深厚感情。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她始终将使命与责任铭刻于心,时刻践行着“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句青春格言。她深知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的力量注入,而她愿做那一颗坚定的螺丝钉,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她的选择也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他们相信学校会给予她充分的保障,让她在这片土地上安心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杨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成为我们实习小组的榜样,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边疆的教育之路上奋勇前行。张老师是我们的带队老师,来自生命科学学院,他的眼神中时刻透露出睿智与沉稳。从实习前期的精心准备工作,到抵达实习学校后的各项事宜,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与学校的对接沟通,他始终都在为我们操心着想。他就如同一个万能的守护者,每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总能给予我们可靠的帮助。正因为有了他,我们才能够安心地向前迈进,因为我们深知,在我们的身后有值得信赖的张老师。张老师曾经在云南进行过科研工作,此次再度来到云南,怀揣着对边疆教育事业的感恩与回馈之情。在校园游览的过程中,一株绿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张老师便停下脚步,以其专业的知识详细地介绍起那株绿植。从绿植的名称到特性,再到生长环境,张老师娓娓道来,那专注的神情以及专业的讲解,让人不禁对他的专业素养深感钦佩。而张老师致力于边疆教育事业的这份志向,同样也让我由衷地敬仰。在这宁静的校园里,张老师宛如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也为边疆教育事业带来了温暖的光芒。

人生第一次听课:领悟教育之道

我的指导老师黄老师,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市级学科领头人,也是政治组组长。初见黄老师,她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便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瞬间让我对接下来的实习生活充满了信心。很快,我便跟着黄老师一起进班听课,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进班听课,那个场景,会永远铭记在心。那天,天气格外晴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仿佛为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使得整个教室都熠熠生辉。从教室的阳台望去,榕树上挂满了心愿红布,那些红布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如同舞动的火焰,红布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学生们的理想学校,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这一幕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梦想追求。怀着一丝紧张,我小心翼翼地抬着凳子跟在黄老师的后面。同学们纷纷投来奇怪的眼光,那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个闯入他们世界的陌生人。我在教室后面找了个不显眼的地方坐了下来,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心情,准备认真聆听黄老师讲课。“起立,敬礼,老师好!”那清脆而响亮的声音突然响起,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一下子就沉浸到了课堂的氛围之中。我抬眼望去,只见教师窗明几净,阳光洒在一尘不染的玻璃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课桌上,同学们的书高高地摆着,仿佛一座知识的小山,彰显着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与投入。学生们时不时回头看看我,那眼神中既有羞涩,又有好奇,仿佛在猜测我这个新面孔的来意。就如同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那些初次踏入校园的孩子们一样,充满着好奇与探索,而此刻的我,也在这个特殊的 “第一次” 课堂里,开启着自己对教育的探索之旅。

黄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她站在讲台上,自信满满,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她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她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黄老师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回答,然后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观点被尊重。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紧紧跟在黄老师的后面去听课。全神贯注地学习她的上课思路,仔细揣摩她独特的上课风格,认真观察她如何巧妙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每一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地吸收着知识与经验的水分,而黄老师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我在教育的海洋中不断前行。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

人生第一次班会课:知识的碰撞与成长之路

根据实习进度安排,我很快迎来了我的第一节班会课,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我第一次以一名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开班会。在我一开始知道要上一节班会课的时候,我是很期待的,我回想起上学期间我所学的课程——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回想着我们在课堂上模拟召开班会的场景,那激烈的讨论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回想着老师讲的细节,想着如何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班会开始了,我先进行了自我介绍。我微笑着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好奇的眼神,缓缓说道:“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实习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相识。我来自陕西师范大学,主修政治专业。我热爱教育事业,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自我介绍完毕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的到来。那掌声热烈而持久,仿佛在表达他们对我的期待和欢迎。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是“普法及规则意识教育”。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讲述了法律和规则的重要性。比如,讲述一些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的交通事故,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遵守规则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反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同学们也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有的同学举手发言,那小手举得高高的,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们的热情。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声音清脆而响亮;有的同学低头思考,眉头微微皱起,认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还有的同学与同桌小声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窃窃私语的声音仿佛是知识的交流在悄然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案例时,语言表达还不够生动,未能充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我反思着自己的用词,觉得可以更加形象一些,比如用一些比喻或者拟人来让案例更加鲜活。在与同学们互动时,还不够自然流畅。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放松,把同学们当成朋友一样交流。这些问题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班会课结束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也听取了指导老师的建议。总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改进的计划。我深知,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那一行行文字仿佛是我成长的足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醒自己。

人生第一次晚自习:知识的传递与教学相长

在实习的日子里,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守晚自习。当夜幕悄然降临,教室的灯光如繁星般亮起,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庄重笼罩着整个校园。我怀着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走进教室,看着学生们埋头学习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这里的学生们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时不时地来问我问题,一会儿是物理题,一会儿又是英语知识。作为一名文科生,对于物理题我确实有些犯难,但我不想让学生们失望,于是我拿起手机,搜索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然后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看着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感受到了知识传递的喜悦和成就感。不一会儿,又有学生拿着英语课本过来,询问某个单词的用法或者语法问题。我尽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他们解答,看着他们认真做笔记的样子,我深感欣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学生们的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个晚自习,虽然忙碌,但却充满了意义,它成为了我实习经历中又一个难忘的第一次。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奇妙体验呢?就如同《人生第一次》中那些初次面对未知的人们,在探索中收获成长。

人生第一次教师节:神圣感悟筑牢理想信念

9 月 10 日,时值第四十个教师节,阳光依旧灿烂,在祖国边疆,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教师节。这一天,校园里弥漫着节日的氛围。校门口摆放着鲜花,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散发着阵阵芳香。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每一朵花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太阳,温暖着人心。同学们纷纷向老师们送上祝福,有的同学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写满了温馨的话语和祝福。那贺卡上的字迹虽然有些稚嫩,却也充满了真情实感;有的同学送上一束鲜花,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那鲜花娇艳欲滴,仿佛在诉说着同学们对老师的爱戴。我收到了老师们的祝福,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名实习老师,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收到祝福,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光荣。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边疆盛景,暖育旅程

夕阳渐渐滑落,莫弄湖边,宛如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天边滚动,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好似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闪烁,此情此景,美不胜收。时不时有成群的倦鸟飞回湖面,它们在空中盘旋,仿佛在寻找着归家的方向。那鸟儿的羽毛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一天的故事。湖边的小道上,老人们悠闲地漫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平和与满足。有的老人手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仿佛在回忆着过去的岁月;有的老人则相互搀扶着,那温馨的画面让人感动。孩子们在湖边的浅滩上欢快地戏水,水花四溅,笑声回荡在空气中。那笑声清脆而爽朗,仿佛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还有那些垂钓者,静静地坐在湖边,专注地盯着水面,等待着鱼儿上钩。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舞者们在湖边的空地上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那轻盈的身姿,仿佛是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小摊小贩们则忙碌地招呼着客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那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在这个边疆小城,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得以真实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我在这里经历的一个个第一次,构成了我重要的实习经历。这些第一次,有紧张,有期待,有不足,更有成长。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正如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所展现的那样,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我。我将怀揣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愿像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边疆的教育之路。

撰稿:于富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