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留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基地 > 基地留音 > 正文

景德镇一中:实习生风采之陈婧玉汇报课《赤壁赋》评课及研讨

发布日期:2024-11-25    作者:     来源:王忠良工作室     点击:

11月18日下午,景德镇学院的实习老师陈婧玉给同学们上了《赤壁赋》 课后对陈婧玉汇报课《赤壁赋》进行评课及研讨。

评课嘉宾:蒋旅佳(陕西师大副教授)

首先非常感谢陈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经验密度解读。在中学这样的一堂课,赤壁赋其实在不同的学段里面都有体现,我们在汉语文学专业当中也会学习到这篇文章。苏轼是宋代文学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大家,他的个体文学都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多。所以,我们在本科的学习期间里面可能不止一次的会接触到这一篇。

同样,除了文学专业的同学之外,其他非中文专业的同学,在大学语文的教材里也应该有苏轼的一席之地。或者说,苏轼的作品在大学各个档次的教材当中也都有它的存在。无论我们讲苏轼的哪一篇作品,都一定会谈及他在黄州时期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赤壁赋》,包括我们今天陈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的《赤壁怀古》,都会反复地被提及。所以,当时王老师跟我说选课的时候,我们这边同学选了《赤壁赋》,这边陈老师也选了一个《赤壁赋》,我觉得这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因为对我们来说,无论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研究生上课,面对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其实我心里还是很有些抵触的,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可能会讲不好。但是没办法,我们也得去讲。所以,大概也就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在面对同一篇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体悟。同时,也会根据所在的班级同学们的年龄和学情,针对性地选择强调或者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印象中,赋这种文体从文本的解读来讲,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它区别于其他文体,比如早期的诗歌文学,还有诸子文学。从阅读的角度来讲,相对来说是简单一点的。但同时,它也牵扯到背后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该如何把这一篇赋讲清楚,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师范生在授课的时候,我经常因为这个做线上指导——我这一次是线下带学生来中学进行教育实习。然后,平时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即便我不来线下带实习,我们也会在线上给我们的实习的同学进行一些相关的指导。

我觉得古代文学作品最难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讲得少,而更多的是讲多了的问题。就是面对一门课,同学们最先想到的不是我讲什么,而是我要选择哪些内容。更重要的是,我讲哪方面的内容可能会契合教学目标。所以,陈老师这一节课我觉得她的线索特别的明确。我觉得一堂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不仅仅是针对授课老师来讲的,你要很清楚我这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什么,我从哪里切入,然后我从哪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教学设计,随后进行教学总结,最后完成什么样的整体教学目标。同样,也要让学生心里很清楚。

当若干年之后,同学们再回忆起曾经上过陈老师的课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很清楚地想起那一堂课,记得陈老师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教学进程来展开的。那么我觉得这堂课其实就是成功了的。那么,像知识性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不存在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知识性错误的。因为我们现在除了有自己的理解,还有本科专业的学习基础,我们还有很多名师的案例,甚至我们还有自己的教学参考书,这些都能够给我们足够的一种保障。所以这一点不用担心,但难在哪里?难在做一个抉择。我们总是想要讲得太多,因为中学和大学其实不一样。大学里面我们没有刻意地去选择,老师们会针对性地选择,因为我们的课程量比较大,不可能说专门为《赤壁赋》这一篇文章来讲,所以偶尔留给《赤壁赋》的教学时间可能最多五分钟、十分钟。但中学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给学生讲清楚,还得对应到我们的课程目标。

所以我觉得陈老师从情感的角度来讲,通过情感的不断变化,串联起这一堂课,我觉得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这也是打消了我之前那种疑虑。我特别担心,我说只有一堂课的时间,你还得把赋的文本知识关给过了,同时还得把这篇赋的精髓、它的一个特点给它讲清楚。其实我觉得这是很考验同学们对知识点的一种选择能力的。所以现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所以这是我特别想提出来分享给大家的。一般来说,当教学思路清晰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完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精准地把握了这篇赋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当然与这篇赋本身的内容紧密相关。因为在后面,她是把《赤壁赋》和赤壁的一些背景进行了联系,所以我觉得她对赋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虽然我们在学习文学史的时候也提到,《赤壁赋》虽然是赋,但它和我们之前所学的赋是不一样的,它是文赋。它是古文成为宋代主流文体之后,渗透到赋作当中的结果,是我们所说的古文和赋体互渗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古文和古赋之间的融通。所以它最大的特点是,和我们之前所学的汉大赋、抒情小赋,以及篇幅较短的律赋都不一样,它其实有更多的叙事因素在其中。所以无论是《前赤壁赋》还是《后赤壁赋》,它们最重要的都是在讲一件事情,所以它们的时间线特别明确,而时间线索其实是古文的一种叙事方式,注重流畅性。

因此,如果我们不跟学生特别提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会忽略赋的因素,而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篇小的记叙文,就像记述一件事情一样。有时候,它其实更像一篇《赤壁记》,完整地交代了游赤壁的过程和时间。在最后,作者会有所感悟,然后继续叙述下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在讲这一篇赋的时候,从情感出发,然后分不同的段落,其实很契合这篇赋的一些特点。

到了后面第三个阶段,进行复合式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一点陈老师也把握得很好。这是我原先有点担心的地方,但现在我觉得陈老师处理的方式非常灵活,而且兼顾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既抓住了主题上的思想相通性,因为都是苏轼在黄州特定时期、生命转型期的作品,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同时又抓住了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其实说白了,宋代的文赋我们更多是趋向于文的,也就是诗文和诗词之间的一些不同点。

基于这两点,我觉得陈老师的处理是非常得体的。虽然课程稍微有一点超时,前面可能有些不太顺利,但是在将近45分钟的课程里,她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以及最后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大的挑战,但他处理得还是比较恰当的。

接下来,按照惯例,我一般不太怎么说,可能是因为在大学里待的时间久了,每年都会面临不同的评审和答辩场合。所以,在肯定之后,多少也得提一点意见,虽然有时候提的意见可能不太近人情。我在学校里面其实有个不太好的名声,同学们觉得我是一个学术判断比较严格的人。我说不太好就在于,我经常会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所以既然是评课,我想我也不妨再做一次尝试。因为我恐怕这一辈子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的话,也不会跟陈老师有太多的交集。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陈老师多包涵。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其实是我比较在意或者关注的。陈老师在教学语言中,一开始时,由于我专业的敏感性,我就觉得有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陈老师在引领同学们去找《后赤壁赋》的文本时,反复地提到了诗句的问题。我注意到,基本上每次都是用诗句来说。而且,陈老师后面还特意对复合词进行了比对。这里其实有个情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只选入了《赤壁赋》。我印象中这两篇赋应该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它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如果你要在后面进行强调,同学们很容易把赋与其他文体混淆,但诗词和赋他们还是能够分清楚的。所以,当你在讲复合词时提到诗句,我们还可以勉强接受,因为词属于诗的大类。但如果是在赋里面提这个词,再用诗来谈,我就觉得不太合适了。因为接下来你要涉及这一方面,所以前后之间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包括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教学语言其实很重要,它会影响到课堂的氛围和效果。我觉得唐老师在接下来的课程打磨中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教学语言的把握,包括提问题、引导,甚至是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总结。这些小的细节其实是比较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好的课程当然要求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和呈现都达到很好的水平,但是最后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很小的细节会影响到我们对一个课程整体的评价。

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一开始让学生们去对照文本找情感的关键词,但进展得不太顺利。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之前同学们有没有预习或者学习过这一门课。我个人觉得,如果之前同学们没有太多的把握,是可以稍微提示一下的。这一点当时我也替你觉得有些紧张,在后面我都明显感觉到你的紧张了。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接下来可以稍微改变一下。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今天从中学语文课堂的呈现来讲,可能不用那么去强调在最后的部分。我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你既然是从情感的角度来切入,你的教学重点一定是在最后面对吧?

然后我们会更加强调在第三个部分,也就是第四段的解读。其实第四段的解读是比较难的,这里面涉及到苏轼的易学思想,以及变和不变的问题。当然,我们今天按照通常通俗的角度去跟学生讲解时,可以尽量简化,但在具体解读时,还是要保持内容的对应关系。我看到你在解读第二部分,也就是讲“悲”的时候,进行了很好的区分。你区分了“美人”指的是什么,比如说是曹操;也解释了“一世之雄”是指的什么;还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句子,你都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解读,把“悲”的具体内涵分得很细,我觉得这点处理得特别好。但是,在解读第三部分,也就是变和不变的问题时,你没有像第二部分那样进行明确的区分和对应。既然你在第二部分已经区分得很清楚,并且引导学生理解得很透彻,那么在第三部分,你也应该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和前面进行对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前面提到的“逝者如斯”,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北宋时期的一种儒学之争。而“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则很清楚地讲到了事物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应的就是你讲的政治纷争的问题。它其实关注到了北宋时期的党争的影射,以及政治理想中的治乱之象和进退之道。再往后,“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个问题,其实是苏轼个人的立身之节和自食其乐的问题,是他的一种精神坚持和在这种坚持下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既然已经讲到了苏轼的精神变化,不妨再引用他的另一首词。我们之前学过的苏轼在杭州写的《定风波》也涉及到了变和不变的问题,对吧?那首词讲的是风雨和自己的内心的问题,风雨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坚守是不变的。风雨和晴雨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来讲,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我们可能处于风雨之中,而另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可能会处于晴朗之中。但从不变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晴还是雨,它总是不变的,就像人一样。所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讲自然变化的时候,这其实恰恰对应了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精神,就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取向。所以我们在谈《赤壁赋》的时候,如果想要给学生做一个稍微的提升,就可以把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因为之前我们也学过类似的篇目,比如范仲淹的文章,对吧?所以在这里面是可以把它(指某种教学方法或内容)放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把之前同类题材的内容进行一个关联,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尤其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我注意到你在讲第三段的时候,同学们的反应没有前面跟得那么紧,这确实是因为内容比较难。就像我刚才说的,在大学里我们给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讲这些问题时,都很难让他们完全理解,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所以,既然已经选择了在这方面做一个侧重,不妨换一种方式,换成一种能够勾连起同学们已有知识的方式,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可能会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更好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一点你做得很好,就是你提到了《寻梦环游记》这个例子,对吧?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你只是问了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有同学看过,有同学没看过。其实,这里你可以稍微花一点时间,一两分钟就可以,简单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地掌握你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因为你把它分为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讲述,如果先对电影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按照你刚才所说的进行连贯的讲解,用《寻梦环游记》作为一个干涉的比喻来讲述清楚,可能更便于同学们理解这个问题。

这是我从个人之前的学习和教学的角度给出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在这两方面我们至少可以进行一个尝试。当然,效果好不好,我们还需要回到实际的课堂中去呈现。至于其他的问题,我觉得就交给更专业的王老师去解决吧。我这里就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您包涵。

听课的感想:

陈婧玉同学讲解精彩,剖析深入,以“情感为落脚点”让我领略到赋中景情交织之妙,解析了苏轼更深层的精神境界。

(占宇航)

陈婧玉同学在讲授《赤壁赋》时,巧妙地将《寻梦环游记》的元素融入其中,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不仅让课堂生动有趣,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刘静)

公开课让我意识到教师的引导,总结,和提问都需要有范围 不能泛泛而谈, 既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知识导向 ,要自然的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并自行探索答案。(胡雅诗)

陈婧玉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紧紧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叶哓玲)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苏轼表达的复杂情感是在讲课时需要重视的问题。(钟雨欣)

线索明确,环节环环相扣。(朱寒芳)

陈婧玉老师通过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苏轼的作品,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陈茜)

陈婧玉老师从“因景而乐”到“因情而悲”,再到“说理劝导后的喜”,整个情感线索梳理得十分清晰。(谭慧聪)


文字:蒋旅佳、占宇航、刘静、胡雅诗、叶哓玲、钟雨欣、朱寒芳、陈茜、谭慧聪

编辑:陈茜、谭慧聪

审核:王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