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唯德唯教,泽被广才

发布日期:2022-03-22    作者:朱静雯     来源:     点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尺讲台和盈阶桃李,从来都不应该是纸上谈兵。”如上所述,没有传承的热爱是失去灵魂的空想。我怀着热爱走进文学院,却同样因为偏离方向的热爱迷失于“师范生”的身份:基础教育和学术研究,似乎从来都是背道而驰。虽然半信半疑、仿若无头苍蝇,但我依旧沿着曾经选择的道路不断向前。

三年来,我参与了大大小小数次讲课比赛,有成功,有失败,更有无数收获。虽然虚拟课堂没有真实的学生,但无数个查阅资料、观摩课堂的日夜,绞尽脑汁、反复设想又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结论地去构建一节课的过程足以让她难以忘怀。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某节课堂上,有幸遇到了校内外诸多名师的点拨,在一次次探索中深化对于文本的认识,也正是此时她才明白,原来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同研究从来不存在冲突;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生产,本身就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被受教育者不断接受、不断传承。古语有言:“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倘若仅从字面意义上看待这句古语,我辈之深情,便在于移情体物,为情造文,以情化人。

于是,我开始积极进行课程实践,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基层学校,在回访母校的同时积极进行知识宣讲;疫情期间,以网络为媒介,用知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传递生命中的爱和向往。虽然虚拟课堂没有真实的学生,但无数个查阅资料、观摩课堂的日夜,绞尽脑汁、反复设想又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结论地去构建一节课的过程足以让我难以忘怀。我始终期待,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的那一天,能够不辜负我的每一位学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带着这样的期待和感慨,从2021年9月6日带着梦想和一腔热血来到双十,时至今日,我的实习生活可以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特殊而又美好的经历:和富有教学经验的胡老师相遇,一次次交流中的成长自不敢忘;和充满青春活力的13班相遇,欢笑泪水虽从未参与,但却时刻关注。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最后一堂语文课,你们的热情与幽默令人捧腹,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有意义。

实习生活同样令人难以忘却。

首先是课堂教学。该部分可以分为听课、备课、授课、磨课四部分。

先说说占据了实习生活大半时间的听课吧。来到双十,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遇到了胡老师的课堂以及无时无刻不再碰撞着思维火花的十三班,师生间的互动和反馈是积极而正向的,所谓“教学相长”不过如此。除了常态课,语文教研组的教研会也令人收获良多,会上的争论和交锋清楚地让人看到了一些胸怀教育理想、矢志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腹有诗书,对教育和文学都怀揣坚定的爱与理想。他们热爱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处境尴尬的语文学科,实在太重要了。因此,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应从他们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平等之心给他们一个不断试错的机会。

其次是备课、授课和磨课。本次实习,我主要围绕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完成诗歌教学任务。这是大学期间最喜欢触碰的一类文体,然而常态课的教学依旧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登高》是我站上讲台为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拘束是自然的,更严重的失误在于错误估计学情,让语文课成了卖弄自身才华的地方;可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这不是文学院,它教给我凡事皆应放下身段,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思维传递知识,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好这一切再谈所谓的传承与热爱,才不会顾此失彼,才是行之有效的。后来的授课与磨课我都思量改过,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最后谈一谈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所需要强调的是“走进学生、融入课堂”,这一点不仅是语文课堂还有班级管理,胡老师都在实践中将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课间操他在人群中穿行,致电每一位不认真的同学;体锻和学生们一起跑步,以身作则,融入其中。我想,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13班的同学获得的成长是长远的,因而我始终铭记。

扎根西部,是用教育和文化培养一方人;甘于奉献,是用生命和态度培养一代人;追求卓越,以创新赋予知识生命,用高标准成就大我;教育报国,扎根于坚定的思想信仰,用教育观念实践生命,奉献祖国。师大的“西部红烛精神”,表现在一所大学上,是莘莘学子凝聚起来的精神追求,具体到每一位师大人身上,是用实践传递心中的爱与追求。

李白有诗云:“银鞍照白马,飒沓若流星”,生逢其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银鞍白马般闪耀在时代长河中,身为人民教师,唯有追求卓越,教育报国,方能不负理想、不负时代。我从来知道,我并不是一位天生的语文教师,也从来不是天生优秀。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针对学情活动开展教学训练工作;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我也将不断拓展自身素质,始终分析文本情况,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拓宽师生知识。

“三尺讲台,愿植漫阶桃李;青心赤魂,求索长路上下”这不和规矩的所谓“对联”,始终激励着我在基础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在教育这条漫漫人生路上,无论将来在哪,无论艰难困苦、喜乐荣辱,我都会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悠悠华夏,礼乐长明;

中西博取,古今旁征;

本立道生,人文化成。

而我始终认为,“君子立而国恒强”。

文学院  41802012  朱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