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在上大学时,我专注于讲解一堂“知识丰富”的好课。我会精心准备一个看起来十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所有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详细、清晰地放在课件当中。还要将自己在课堂上每句要说的话,一字一句地斟酌,写下逐字讲稿。最后再穿上大方得体的服装进入课堂。似乎只有这样,我的课堂才会“干货满满”且充满意义。

带着这样的准备,我的实习工作按计划开展了。迈着期待的步伐,我走进班级,打开了多媒体课件:火红的骄阳予人明媚和温暖,清风拂过柳条,摇曳出柔美的舞姿——课件封面在同学们的眼前徐徐展开。看到同学们眼中一亮,我也为自己制作的精美“作品”而沾沾自喜,开始了新课讲解。一切按照有序的计划进行,时间过去了二十分钟。当我还在努力地摇动船桨,将自己所有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时候,我却发现有许多同学早已下了船。越到课堂的结尾,学生越来越没有了刚开始学习的热情,我开始迷茫了……我开始思考:到底要怎样做一名教师?又怎样去备课?
首先,怎样去做一名教师?这是每一位新老师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否是简单的备课、批改作业、上课呢?在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中,我恍然大悟。作为一名新老师,作为一位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那么我们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教育行业,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要先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学生。简单的备课、批改作业、上课,只是教学,而没有教育。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而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也就是做好教育工作。作为教师,只有在我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成长,教育才能发生。如果我们对教育没有热爱,学生不愿意上老师的课,那在将来的工作中,将会十分的难熬。作为一名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大学的教育也告诉我,要弘扬西部红烛精神,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我也相信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我能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热爱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再者,怎样去备课?用一生去备课——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句名言解答了我的疑惑。如今,互联网、新科技高度发达,网络资源异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用两个小时搜集案例,再用一个小时整合教案,再用几个小时下载或制作课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有多大的意义呢?在实习期间的听评课活动,我有幸观摩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课堂,他们的课堂朴实生动,即使没有精美的课件,他们的课堂也像是一种艺术的呈现。仔细品味,才发现让他们如此挥洒自如的背后,是深厚的知识积淀,是将课本吃透后的魅力。如果备课只是简单的拼凑,怎能成就名师之风?
“用一生去备课”也强调了作为教师一定要终生学习。终生学习如流动的潺潺小溪,不断充实着思想的河流。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与书为伴,以书为友,终生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充分理解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体会着教育的真谛,每当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总能使我醍醐灌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的实习经历也正如秋天一般。最初带着期待的种子踏入课堂,如今的成长则如沉甸甸的谷穗。通过实践取得的直接经验以及和各位指导老师的沟通获得的间接经验,使我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和认识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收获满满。在课堂上,要教书育人,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外,要温柔以待,丰富教育的内涵。以前的我,对“‘爱’教育”的认识非常浅显,直到我参加了教育实践以后,才明白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并不是口号,而是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做学生的引路人,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吴忠市吴忠中学实习组
带队老师:王晓婷(文学院)
撰稿、摄影:杨瑞庆(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