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从实践谈教之所由兴

发布日期:2023-11-22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吴忠中学实习的这三个月的时间,我逐渐懂得唯有在实践中才可以谈教学,唯有实践才能明晰教学如何落实——正所谓教然后知困,而后能自强也。《学记》中写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唯有明晰教育成功与失败之所在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知道功成与否的界限在何处才能做到教学的成功。而要明晰“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之所在就要付诸实践。

“教之所由兴”,其一在于长善救失。太过贪求知识而导致内容庞而不精(或失则多)、兴趣泛泛而学习甚少(或失则寡)、学而不恒不坚(或失则易)、畏学之难而却步(或失则止),都是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长善救失。比如我所实习的高二2201班,有些学生不愿意读书,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地占大多数。因为不是个例,所以我开了一场关于阅读的主题班会。通过新奇角度的重新挖掘读书之美,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可以气华、可以悯人、可以开怀、可以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重新养成批判精神,对于知识不能全盘接收,要明辨对错,要在辩证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教之所由兴” ,其二在于和易以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对于学生的教育是要鼓励而不是压抑;是启发而不是灌输。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就轻快;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会思考。古人常讲上善若水,我认为除了水性温柔,这句话倒还可将水作为喻体去理解——学习也像水一样,在学生走错路的情况下,要善于疏通而不是堵塞。在教学生新知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将知识全部灌输进去,这样“水”涨而溢出,倒什么也不留了。

“教之所由兴”,其三在于藏息相辅。只学正业而忽视居学,不学操缦、博依、杂服,就不能安弦、安诗、安礼。所以居学(即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应该有自己可支配的空闲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活动。吴忠中学的学生的课间活动较我中学时代要丰富的多。学生一下课就去踢毽子、打羽毛球,缓解上节课的疲劳,也为下节课带来活力与精神,我认为是很好的活动。

“教之所由兴”,其四在于豫时孙摩。

豫即为“禁于未发”,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或者可能出现问题时及时救失避短。教师要做到熟知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及时规避学生的错误。

时,即适时。孔子也说学贵及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未至而学,则钻辛而囫囵。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讲解合适的内容,便于学生在合适的层次理解。

孙,即顺应。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第二次上讲台的时候,讲的内容是《锋与天气》,学生才将将明白什么是冷锋,看完冷锋过境的动画,我就让他们总结冷锋带来的天气了。指导老师点评时说总结性的东西要放到最后,讲课要由易到难,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摩即观长取之。观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实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彼此之间距离接近,智商接近,学习能力接近,因此学生之间更容易在类比中发现不足,吸取他人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我们班学生之间讨论问题的氛围十分浓厚,一些同学在排座位时会主动要求坐在学习好的同学旁边。我在实习的过程中,观摩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程,对于自己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摩是一个很亲近很易得的东西,因为人具有习得的能力。在观摩中理解内容,把握尺度,总结不足,吸取经验,实为良性循环。

“教之所由兴”,其五在于教学相长。教与学在同时进行的过程中,从中都能反思不足而加以勤修从而达到对于知识通达的程度,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过程。

从《孟子》提出“教育”这个名词的开始,教育便不只是“文之施也”,还有“喻诸德也”。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寄语也谈到了“教师不能只做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教之所由兴”对于教师的育德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做到以德树人,身正为范。我们地理人有一个榜样——大师竺可桢,竺可桢将浙大的精神归为“诚”和“勤”两个字,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朴实求是。因此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学生敬之爱之,全校的精神拧成一股绳,浙大也在逆境中扬名崛起。由竺可桢的榜样力量我们也能看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班里的学生因为喜欢我的指导老师的授课方式,从而喜欢老师,喜欢这门科目。从这种角度讲,亲其师其实是教育的捷径。学生对于学科的了解有限,能通过喜欢教师从而喜欢学科,未尝不是好的途径。但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成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大先生。

“亲其师”其一在于“人之为人”的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一定是慧眼识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最大程度发掘最多人才的地方一定是课堂。要想桃李皆成材,唯有桃成桃,李成李,绝不能李代桃僵。毛杰厅长说教育是人之为人,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因此需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去培养。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去培养,按照他们的特长去培养,他们才可能会出人头地,而不是泯然众人。但要做到这点其实是很难的,圣人孔子有三千弟子尚且成贤七十二。教师的精力与视角是有限的,学生的成材路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教育就讲究良心二字,教师们都尽了自己十二分心力去育才。十一月初吴忠中学进行了高一高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在考完试老师们最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平均成绩,再而才是最高分最低分。由此可见,吴忠中学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关心每一个学生上的。教育本就是要成就一批人的,教育是要渡一批人过“高考独木桥”的。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教育不是一人一氏之教育,而是凡有求学者,必有受教的一席之地。正所谓“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我想,吴忠中学的老师和师大的老师们做到了这一点,对我也是启发很大——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做到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学生,将每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培养。

“亲其师”其二在于知之乐之好之——兴趣驱动。接受新知识本质上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生接受一个庞大的崭新的知识世界,耗费脑力。因此对于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上有意思的课。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使学生达到“知之乐之好之”,也就达到教育的高层次要求了。

“亲其师”其三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王国维先生曾说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张三成绩好,李四成绩较差,不能强制要求李四完全按照张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张三之所以是张三,李四之所以是李四,全在于二者皆是完全之人物,独特之人物。李四或许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许是特长不在于学习,但是这都比强行让李四做张三好。行知学校的校训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做完整的自己。“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要让学生在未来的日子回顾求学生涯,发现自己成为完全之人物,经得起审视,这样才好。现在关于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上,我觉得最紧要的是学生失去了批判精神。教师讲个一二三四,学生便听个一二三四,全然没有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我在吴忠市利通区第五中学也听过两节课,初中生上课氛围特别活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特别多,但是在高中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了,需要教师点名才能进行问答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慢慢地丧失了批判精神,慢慢地求同存异不敢冒尖,其实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学校比之于社会,党同伐异的事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也希望孩子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去思考,去批判。也希望教师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健全孩子的天性。

明白“教之所由兴”,也就能明白“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教学相长,学从而立学立人,教从而立学立人。同时我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西部红烛精神。我立志从西部中来,到西部中去,抱道不曲,扎根西部,为盛世作兢兢业业一笔。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吴忠市吴忠中学实习组

带队老师:王晓婷(文学院)

撰稿:马晓玲(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摄影:王瑞雪(计算机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