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老师呢?
虽然在一遍遍地调侃发问,却又一次次地扑身教育事业。回顾三个月来的实习生活,盛夏开始的故事,冬日已近尾声,在这段日子里,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直至现在才真切地明白“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着另一棵树。”——双向奔赴才能得到双向的感动,作为一名即将从事教育职业的“准教师”,我们不仅付出着,同时也收获着。

曾感慨于“大概只有学生时代的夏天才能称之为夏天,而长大后的夏天只能被叫做天很热的那段日子。”在“天很热的那段日子里”,我与班里的孩子们相遇了,看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听着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恍惚见,好像是远去了的好多年,那些顶着太阳肆意叫嚷、仰着头在操场撒欢、埋着头暗自苦读较劲的夏天,好像真的随时光倒流回来了,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然而听到那出自孩子们的一声声“老师好”,才明白这一次他们才是青春的主角,自己仅仅是旁观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伴随着孩子们的一次次鼓励,我一步步地在成长,从最初的懵懂紧张、不知所措到现在畅游享受,能够独立完成备课、授课、课后反思等全部流程。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求知若渴的眼神,作为老师的我必须将自己所讲授的篇目讲解到极致,不留任何遗憾。俗话说“师生是相互成就的”,在这场“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谊”中,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得提高,也领悟到了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实践所获的经验,并非理论学习所能企及,即使在学校练习过很多次,但真正走上讲台会发现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初为人师,惟恐学业不精,误人子弟,很庆幸遇到了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于小峰老师。实习刚刚开始,于老师就鼓励我多上讲台、抓住机会锻炼,多去听课,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于老师是如同茉莉一般的女子,茉莉不似牡丹般艳丽,也不似玫瑰般肆意,而是自身带有一种质朴的、醇香的美。于老师说“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文本的解读要深入、要迁移、要链接,可以是与以往知识的链接,也可以是知识与考点的链接”;于老师说“备课不仅是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预设,有突发情况要及时调整,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于老师说“如果自己状态不佳,进教室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要以饱满的状态展现给学生,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课堂要体现教师的‘能量流’”……太多太多的“于老师说”刻在了我记忆深处……就像干涸的土地得到了小溪的浸润,我努力地吸收着并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希望不辜负老师的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和于老师这场“特殊”师生情谊的双向奔赴中,何其有幸遇到了于老师,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大学前三年的时间里,我开始接触教育学,有感于夸美纽斯、卢梭等教育学家的宏大教育世界,也震撼于孔子、朱熹等先贤圣人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但总觉得他们是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在大学的第四年教育实习中,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个扎根西部的一线教师,黎明到深夜,青丝到白发,就像一支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奉献着,他们就是“西部红烛”精神的具象,仿佛间孔子、卢梭的形象如此明晰,好像就在身边……
为什么要选择去做教师呢?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以我微弱之光,照亮他人之路!
尽管教育实习的列车已经停靠,但这不仅仅是一段旅程、一次记忆,更是一种感悟、一种追求。感谢这场盛大的“遇见”,感谢诸多的“双向奔赴”,也感谢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自己。作为“准教师”的我们,在今后一定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持续保持教育的热情,践行学校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立于三尺讲台,实现教育报国理想。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吴忠市吴忠中学实习组
带队老师:王晓婷(文学院)
撰稿、摄影:金晓宇(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