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风籁助清吟,秋去冬来令又更。”在秋入云山时,我走进了景德镇一中;于北雁南飞之际,我告别了景德镇一中,稛载而归。纵有万般不舍与眷恋,也将带着三个月的收获与感慨万千,整装再次起航。
初见,蓦然回首
早已不是第一次踏进一中,素有美名的景德镇一中在瓷都如雷贯耳。高中时期就随着班级来过一中参观。年少时候的目光总是聚焦于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上。那天,那天,那天,篮球场上总有一群热血少年,挥洒汗水。相伴的总是投来欣羡目光的,那一群群嘻嘻嚷嚷不断的女生。偶尔彼此互动,显露高超技艺,或是呆筑动作,但都不影响愉悦氛围。葡萄藤下走廊的一隅,是知识火花间的碰撞,撞出了求知,撞出了人才。“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现在回过神来,我想我看到的是最美的青春。
再见,春风化雨
初秋的缠绵写不尽夏末的遗憾。恰逢其时的光阳和惬意舒畅的天气,我怀意步入一中的大门。落叶飘飘,凉风习习,这是我再次进入一中时的光景。不同于高中时代的走马观花的游览,这一次,我驻足定睛,似乎想要用每一寸目光留住这所学校的每一处风景。未进校园,先映入眼帘的是南大门那拾阶而上的门楼。以前每次经过一中的时候,时常会想为什么要在大门口设置这么多的台阶?每天上学的时候学生会在心里默数有多少级吗?我想这一次的到来给我解开了谜题。使从坡下难以窥得全貌的阶梯是在告诉莘莘学子从善如登,只有敢于攀登方能登顶,一览纵山小。在心里默念的过程犹如积累沉淀的过程,只需最后一步就能登顶,傲视群雄。进入校园,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被校园道路两旁矗立着的陶瓷灯柱所吸引。光影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千年文化的传承。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两三个学生闯入了我的镜头,相伴着他们的是“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一朝最好是清晨”这句印在瓷柱上的警学格言。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校园意义之所在。校园是育人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瓷柱上的名言在不知不觉间沁入学生的心灵,让灯柱会“说话”,名言能“育人”。 能育人的不仅有瓷柱,还有端坐于景德楼前后的中外名人半身塑像。他们或严肃,或和蔼,或平易。在光影的错落下,我竟一时分辨不出是阳光太耀眼还是他们眼中的炬火之光太过坚毅。雕像前覆盖的一层层青草地毯早已将他们的名字覆盖住,让人无法第一时间辨认,然而他们眼中的炬火之光早已将他们的大名深深镌刻进人们的心中,注视着来来往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定格成了永恒。
育人,贵在育桢。初到一中,就让我们一行人感受到了极具淳朴和可爱之风。学校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三个月的实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翻新的宿舍楼、物美价廉的教师餐、教师节暖心的礼物......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感怀于心。每位指导老师都贴心地为我们解答疑惑,不厌其烦,好似要把毕生所学都教付于我们。
王忠良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亦是我迈进语文教学门槛的引路人。他自号为“未晚先生”。斗胆依我的拙见这样理解:未晚,未晚,教学未晚,教育未晚,人生未晚。依王老师所言,他是现语文教学组最年轻的男老师。的确如此,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逸群之才”的具象体现。肩背双肩包,手提电脑包,鼻梁上顶着的是反射着光的银边眼镜,就这么气宇轩昂地走进来。之后,在实习过程中他的修养也得到了印证。在一个平常的下午,王老师邀请我们带队老师李凌泽教授到他的办公室里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从两校友谊聊到文学交流,从学校事务聊到实习生表现,我看到的是两种人文文化、两所独具特色的学校的杰出代表在互相交流与分享。
细致、持之以恒是“未晚先生”的又一特点。题为“遇见天翼——2026届守拙班开学第xx天”的美篇他已经发布了81篇,从未中断过。哪怕是前一晚因学校事务太繁忙而来不及发,他也会在第二天的凌晨在家长群里发布。设有专属密码的美篇仿佛是他与高一(10)班学生与家长独有的“秘密基地”。学生的点滴进步,日常生活,哪怕是一次迟到,他都不会放过,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我知道这记录的不仅是这一届学生的青春影像,同样也记录着他十几年来耕耘教坛走过的点点滴滴,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的缩影。
富有创意,心系学生是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独到的特色。在开学后的军训期间,“守拙班”迎来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惊喜”——高一(10)班15岁集体生日会。有着“扬帆起航”字样的大蛋糕上印着56个名字,象征56个民族如石榴籽般团结在一起。伴随着点点跳跃的烛光和少年们稚嫩又富有希冀的许愿姿态,我想时间就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吧!祝愿“守拙班”和他们的班主任“未晚先生”在烛光的许愿中都能够得偿所愿,抱朴守拙,静待花开。
言传身教,让遇见成为幸运。真正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课是我此生无法忘怀的情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随着带领学生走进莫怀戚笔下如诗如画的田野,我的心境仿佛也走进了冬水消融的春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虽然在大学期间早已准备过这堂课的内容,但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忐忑。上课铃响起,我的指导老师王忠良和实习带队老师李凌泽都来听课。虽然有压力,但有老师“坐镇”,我的心里也更有底了。“如何把握揭示文章主题的时机”“怎样掌控整堂课的进度”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可以继续改进的点。从学生转变到教师的角色,离不开老师们的教导和指引。实习期间这段短暂的师生缘,将在我心里留下长久的感念和力量。很幸运遇到老师们,今后我会努力跟随老师的步伐,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任。
再见,不负相遇
再见天翼,再见我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生活。长大后才明白,前程似锦是告别的意思,秋天开始的故事,冬天已近尾声。“大概学生时代的夏天才能称之为夏天,而长大后的夏天只能被叫做天很热的那段日子。”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在初高中时光过去多年之后,这种认同感更为强烈。直至与一中的相遇,与“未晚先生”的相遇,与高一(10)班同学们的相遇,忽然就像是远去了的好多年,那些顶着大太阳肆意叫嚷,仰着头在操场撒欢,咧着嘴与最喜爱的老师攀谈,埋头苦读暗自较劲的岁月,好像真的随时光倒流,回来了。我想,这是段独特且难忘的旅程。三个月已过,这段旅程已然到达终点。但我相信相遇并不一定有结局,但一定有意义。我将带着这段时间的收获继续前行,在来年再次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