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进得去,出得来

发布日期:2023-12-05    作者:李燕     来源:     点击:


书叠青山,灯如红豆,春花秋月,几度春秋。实习生活似乎如夏日一般短暂,早起鸟雀的啁啾与晚归草丛里隐匿蟋蟀的长鸣声势减弱,短暂的实习生活也悄然落幕。回首这几个月,我仍旧清晰地记得初入实习学校时内心的憧憬和期待,在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里我不仅受益匪浅,而且遇到了很多可爱的人,拥有了很多值得一生回味的故事。

山这边,终南幽幽,雁塔相伴,携学坛硕果“出得来”;山那边,红光漫漫,会址作陪,扬红烛精神“进得去”。

(一)上一堂“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要引导学习者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莫过于此,也就是让学习者既能深入课文领悟知识,又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课外。这正契合了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语文课,原本就是要“进得去,出得来”。

其一、用“进”“出”平等代替重“学”轻“用”。“进”就是深入文本,研习并掌握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出”就是跳出文本,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情境中。例如,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常常提不起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没有协调好“进”“出”的关系。我尝试着如果文言文教学能从“用”的角度,即从教会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方法入手,以文言作品的思想魅力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更好字词翻译、句式、活用等知识点铺平道路,自然就能在“学”与“用”中得到解决。

于是,当我在对荀子的《劝学》这篇课文进行备课时,一开始的导入我便从这篇课文的体裁和标题的含义入手,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因此需要抓住其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劝学”的“劝”字的含义是勉励、激励,又从劝、勉、励三者的共同点力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写法来具体分析题目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用”的一种尝试。

其二、用“进”“出”的综合性代替学习的零碎性。我们可能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吃不消、想不透,总习惯将把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切”成无数板块来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零碎性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在“进”“出”结合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既深入文本落实了文言知识,又能够跳出文本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和思辨运用能力。

在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我尝试着设置一个可以贯穿课堂始终的真实情境,因为这篇课文的意境是极其美妙的,所以在展示出李清照的朋友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便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根据诗歌意境来还原朋友圈配图的任务,并以此为线索,根据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构图——勾勒线条——完成配图的顺序结合导学案设计本堂课。导学案的不只有课前的任务设置,达到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而是贯穿课堂的始终,课中的任务设置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教学的脚步,课后导学案设置与课后作业紧密联系,实现课后学生对于知识的反复练习与巩固,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环节和结构联系紧密,使整堂课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多积累、教学过程可看见、教学理念要呈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要达成。以此,教学设计逻辑思路才能够更加清晰,始终明确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使用什么辅助手段,过程分为几大环节,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哪个地方学生学习可能有困难,哪些内容详讲、哪些略讲,哪些鼓励自学、在哪个环节板书等,都应该细化在教案中或者在脑海中构思,只有细化到一定程度,才能避免在上课时手忙脚乱。

其三、“进”与“出”要先实现课堂的“自由对话”。一堂语文课就是发生在探究活动气氛,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对教师、学生、课文、课堂的“自由对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便是在这种流动式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并被掌握的,而这场“自由对话”是需要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之上的,对于新教师的课堂生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生的学情情况,可通过课前调查询问或课前测试的方式进行具体分析,由此问题的设置得依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改动,明确精简,素材贴切。同时,除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有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演绎法,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很好的对整堂课的推动发挥一个辅助作用,而面对学生的反馈和发问时,我们要尝试着用自己的学识进行引导,而不是鼓励之后选择直接忽略和跳过,我应当始终明确,只有学生能拿得出来,课堂才能拿得出来。对于知识点是绝不容许出错的,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吃透”教材这种方式,反复阅读教材,明白其精神实质,从教材中提炼出知识点、操作点、论点论据、概念观点、层次逻辑,其次阅读参考资料,通过查询知网、b站、教辅以及询问教师等多种渠道补充完善教材的内容与知识点。

其四、“进”与“出”都要有“开放”的教学意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要允许学生有好奇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成知识。在我让学生完成《声声慢》的配图任务并展示时,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能够以黄花、酒杯、归雁等的视角进行创作,而不单单是我课前预设的常规视角,这不仅仅让全班的课堂氛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学生们真正地动脑去思考晚年时期凄惨、寂寞的李清照到底是何模样,词中到底寄予着她多少重多么深的情感。

这“开放”意识不仅仅学生需要,老师更加应该具备。就比如我上荀子的《劝学》这堂课时课前了解学生对于墨斗知之甚少,所以我便放了一个相关的科普视频,无功无过,但课下指导老师告诉我或许更好的方式是通过用粉笔在线上打磨且模仿墨斗弹线来进行实验展示,可能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白,也恰恰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后面的实践与工作之后,对于辅助手段的选择都要慎重,最终要选择一个更加适合学生、适合课堂、适合文本的方式和呈现内容。

经过实习期间一系列的继承、借鉴、怀疑、假设、探索、求证,我明白了要上一堂“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学生是主体,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还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激活课堂,就应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深人挖掘教材敏感地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二要潜心备课,课堂上才能有理可讲;三要给课堂留有余地,内容不能过满,要留足时间鼓励学生质疑,进行阐述、争辩;四要忍住讲答案,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解析;五是不要吝惜赞美,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不能成为平庸的教书匠,应当和学生携起手来,在“进”与“出”的辩证统一中,共同创造出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增长。

(二)创建一个“进得去,出得来”的班级

“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要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趣的老师必定拥有个性化的灵魂,才能在坚壁上开窗,学生们,才有机会摆脱那一道道僵化的规训和标尺。”作为班主任,我们就需要尝试着去打破每一位学生心灵上的坚壁,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从坚壁所铸造的空间里面“出得来”,也愿意“进得去”陌生但又温馨的大家庭之中。

爱是原则。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根基。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不应该囿于师道尊严,没有真正“爱”学生,即便是“爱”,也成了工作的一种手段。爱得不真诚,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真正深入人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理是目的。当然班主任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否则许多勤于跟班、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班主任就不会有失败的苦涩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否则,“爱”一旦泛滥,学生便无所适从,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目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据是方法。开展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做到“有据”,讲究方法,源于生活,潜移默化。作为班主任不应该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守则,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的融通、渗透、互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性差。道德教育要为人类过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

归的地方。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抓住生活

细节,往往更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节是方向。班主任工作要求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节”,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使教育活动产生共鸣。时代在发展,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要不断更新,更趋于多元代。“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班主任工作,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握教育的方向。

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动之以“爱”,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有据有节”,用自己的爱、智慧、宽容去拨响学生心灵中情感的琴弦,演奏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乐章。

(三)践行“进得去,出得来”的“西部红烛精神”

“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诠释着每一个陕西师大人的家国情怀,用忠诚、奉献和担当淬炼而成的“西部红烛精神”融入师生的血脉之中,成为大家的价值追求。从师大“出得来”,“进得去”西部,秉持木铎之心,扎根教育基层,如同红烛之光,照亮学子心房。

一个“进得去”西部的陕西师大人就是一抔泥土,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与其他无数抔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足以改变风的走向,决定水的流速。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一起奔跑在理想的田野上,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回头有来路的足迹,低头有坚定的步伐,抬头有清晰的方向,这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青春,不是柔情似水,而是心怀家国;不在卧榻之席,应处河山之间。我们会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向世界正名,不骛于虚声、不陷于佛系方是炯炯明烛,长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道途于眼前。萤烛尚能增辉,尘埃亦可补微,青年有何理由不携时代之明烛,心怀远方梦如初,担重任于肩膀。但尽绵薄之力,不负韶华之景;但耀爱国之烛,不负盛世之春。

携一抹红烛微光,延一份精神长流。我希望,很多年以后,我的学生也能够带着这一丝光亮随水逐帆,碧空千仞,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出得来”山脉,“进得去”世界。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遵义市第四中学实习组

作者:李燕(文学院42002024)

带队老师:胡小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