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每当我写下这行文字时,总似有一团不熄的火焰温暖心田。教师、教育家们总是被誉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今,在大力推进“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的今天,我们更应以爱国报国之志、扎根实践之毅、开拓创新之魂、实事求是之品格、关爱学生之热忱,在新时代谱写教育的新乐章。
爱国报国,树立远大志愿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和预备役教师,我深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青年教师更应始终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在走上教育岗位后始终笃行不怠,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扎根于实践、甘于奉献是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由之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空谈误国,实于兴邦”,为实现、贯彻全党的教育方针,须得有深植于实践与淡泊名利、能坐“冷板凳”的品质。青年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先进知识理论,更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扬“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精神与“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品质,在点滴中吸取教学实践经验,厚积薄发,努力为夯实国家教育基础添砖加瓦。
在实习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不同班型的教学方法、节奏不能一成不变,实际教学效果和理想中差距过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两个班教学节奏可以安排有先后,在第一个班讲完要及时改正第一节课出现问题的设计、ppt结构等等。
开拓创新,终身学习是教育强国动力之保障。
“纵有海内栽桃李,依然天涯荷稻粱。”本世纪初,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的袁隆平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记者跟随袁隆平走访,并未见其有任何自得满足、流露骄傲得意神色。此时袁老已然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可他依旧勤恳扎根于实验室、田间地头,在实验田中亲自指导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教育从业者,我们须向袁老学习,永远保持不断探索进取的好奇心与热情。教育创新,永远在路上。
在试说命题的实践方面,我们对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下册中诗话小说文本,如《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等文本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重点关注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重点关注到4-2要求中对于“逻辑的讲求、情感的表达、观点的明确”,以及“使学生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
学贵有疑,实事求是精神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过程、思维的发展提升训练、审美的培养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均高不开实践与思辨。新时代教育者应积极鼓励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品格,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底”的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与实践的主体。
在讲授《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中,老师根据我的教学准备、课堂效果给予我许多启发与思考:讲课绝不是教师将内容灌输给学生记录,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在备课的时候,心里要装着教材和学生,在讲台正式讲课的时候,心里要装着学生和教材。再次强调,一定不是教师讲或者直接给直接归纳,是引导学生,不断把学生往教学目标上面引导,一定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勾画出来,再请同学来说一说。已经提前给学生安排背诵任务了,学生对于这首诗内容很熟悉,但是对于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熟悉。
关心学生成长,弘扬“五育并举”精神是教育报国的必然要求。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与导向,作为青年从教者,必须有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意识,真诚关心学生,关爱每一个角落的“新苗”,以真诚的爱心与呵护体察学生问题情况,真正践行“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予学生们温暖、鼓励与勇气,及时沟通解决问题,消除隐患,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会良好学风贡献力量。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给予无数“小树苗”“小红烛”们新的动力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教师,鼓励其“为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不懈奋斗。”而我也坚信,青年教师们必将在爱国报国教育的熏陶、扎根于微末,笃行不怠的实践、开拓创新,终身学习的氛围、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品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逐步践行“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逐步成长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几度春秋染芳华,丹心无言育桃李。不论是荣获共和国勋章、为无数“大山里的女孩”撑起一片新的天空的张桂梅校长,还是毕业于师大,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教师代表仰孝升、张莎莎等模范们,亦或是千千万万奋斗于一线的优秀教师们,他们都以自身经历与实践向我们诠释着“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西部红烛精神”,在一方课堂抒写着生命的韧度,以及人生思想的高度,展现着其不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与师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经,闻一多先生笔下的《红烛》激励着一代人的奋进,而今,这也激励着作为未来教师预备役的我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向仰孝升、张莎莎等前辈校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走上三尺讲台夯实基础、做好准备,为使“西部红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实现教育报国强国之志奋楫向前!
实习学校:合肥市第一中学
实习学校指导老师:耿延兵
实习带队教师:段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