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教育实习周志之第三周:揭秘小叶的心路变化历程

发布日期:2024-10-11    作者:​ 叶依一     来源:     点击:

因为中秋放假,这周只实习了3天。但奇怪的是,我的心境在这一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我开始重视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二是我对把握自己人生方向、创造人生价值的渴求;三是我对各种各样学生的认知被重塑。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如果说前两周我对教育领域、对教师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将成为教师正式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这一周则是去思考和实践了一些更加深入、具体、可操的行动方法。前两周是确认了引领大方向的精神,这一周则是在这一大方向下的具体计划与行动。

回到前两周说的竞赛上课,上一周的听课经历让我逐渐建立起讲课的信心与渴望,这一周的经历与学习则是让我逐渐意识到备课的艰难与压力。学科指导老师M老师给我安排的任务是无机化学,她拿着教材指着目录勾画重点的时候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简单明了,但我自己下来备课的时候发现举步维艰。这感觉就像我身边一些非教师专业的人认为“只要你敢站在台上说话就可以当老师”,但当他们真正去深入了解教师行业,却发现自信只是成为一个老师的所有能力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个。

关于竞赛内容我和指导老师讨论了两次。M老师第一次是给我勾画了初高中必学的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中的几个重点元素,她希望我能用大学更高层面的无机化学知识教给学生,至于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之后一个一个慢慢讲,我说好的。然而当我拿到历年化学竞赛题,把里面涉及的所有元素一一勾画出来后才发现,竞赛无机部分真正考到的元素几乎都在20号元素之后;同时,里面部分题是综合题,它会同时涉及到四大化学中的几个,或者与生物等其他学科融合。如果只看所谓“预热”的第一道大题,它看起来只是一道20分的大题、篇幅和分值只占整张试卷的1/10,但背后则是厚厚一本或者多本化学课本的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平时常识积累、计算推断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等。

我拿着上面的结论去找M老师,M老师短暂思考后把课程内容编排整合的权力交给我。大学三年的专业知识,现在我要根据学生竞赛的需要进行选择编排整合。我的竞赛课程安排在一个月后。

好,该如何把大学的知识与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我盯着我的专业课本目录发愁。更加深入思考后我才进一步意识到平时司空见惯的“学科内容结构化”“学情分析”的含义。我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剖离出来后,还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他们理解掌握的框架,并辅以通俗的解释与相应的练习巩固;和一个竞赛学生的短暂交流中我发现他已经自学过大学的化学知识,可是一做题就“有劲儿无处使”;在听课途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看起来心猿意马、不守纪律,可是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对于他们来说老师讲授的知识就像一直在他们耳边念叨“1+1=2”一样无趣痛苦……他们到底掌握到什么层级了呢?我该怎么测试他们的水平?为什么他们看似博学用功但不出成绩?该如何正确对待那些“不守纪律”的聪明小孩呢?我又能否招架住他们那活跃的思维?我可以很快学懂那些抽象的知识,但我不确定我能否让学生也一样很快地拿下它们。有时真的感觉是“知识的诅咒”,我在大学期间略略读过一些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它们曾经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现在我觉得它们和化学知识还有上面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像一个混乱的蜘蛛网,而我是上面挣扎的一只小虫。

还好我选择了读研,所以可以边听课实习边啃这个大骨头,不然再加上求职面试的压力肯定会把我压垮。我需要处理掉这些问题,拿出来一个合理的方案,越快越好。否则,这将是对双方时间精力的浪费。我很珍惜能够正式上台讲课的机会,不能搞砸。不能搞砸。不能搞砸。当然我也没有很极端,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尽快提升自己的水平。

这周我听过化学课的老师人数扩充到了5位(当然不是所有老师的所有课我都会去听,尽量去听新授课),我还去尝试听了语文课、物理课,也“预约”了下周的数学课,希望以此能看到更多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机智,顺便扩充一下自己的知识面。我也开始尝试向老师们反馈我的感受、想法与小建议,开始留心老师们的问题并选择性地给予帮助,期间也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老师的认可。我的学科指导老师M老师工作非常上进严谨负责,有时她一天都没有课,但她也会早早7点到工位然后埋头学习到天黑。有时我路过,会看到她的台灯还亮着。我慢慢发现我每天花费在娱乐上的时间和次数变少了,我越来越讨厌待在短视频音乐声不绝于耳的宿舍,我总是会想到那束光。我要站在光下面。M老师担心我学不到东西,所以在她的授意下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高一听新课,我也没有批改作业习题这类杂活儿干,我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虽然她没有给我限定我要达到的水平、完成的期限与任务量,但我总是觉得我要把手头的工作弄得更好更快,也会定期来到我的小工位给老师汇报我的进度、咨询我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信其师,尊其道”吧。

总而言之,我开始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上的交流,并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一些教师职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进行自己的思考、积累自己的经验。

二、渴望把握自己人生方向、创造人生价值

如上部分所说,我开始留心老师们的需求,同时我也开始留心观察学生们的需求与心理。我最近总是会听到一个声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我相信这个声音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我二十二年经历过的万事万物的声音的总和。我越来越笃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越来越难以忍受与脑子装满娱乐短视频、游戏但“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的人的相处。中秋我去吃海鲜自助,发现一个装着二十几只活螃蟹的圆柱形长筒,试图摆脱被吃命运而逃跑的螃蟹们开始沿着筒壁向上爬。筒不是很深,筒壁也不光滑,店里的员工也没有在旁看管,然而只有少数的几只能够“杀出重围”、顺利“上岸”。因为大多数冲在前面的螃蟹被后面的螃蟹紧紧拽住而一次次一起坠落,筒底已经铺满了一层摔死的螃蟹的尸体。那是由平庸但势众的淘汰者们的自私与嫉妒为勇敢强大但孤身的冲锋者造就的坟场。有时我会阴谋论地想,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坏处是会让一些本该被社会快速淘汰的人看到了更高层级的人生然后开始间歇式努力,从而延长了他们被淘汰前存在于社会的时间,他们在痛苦地渴望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并用这痛苦去伤害对本该生存下来的人。我只想逃离有这些人存在的空间,我要自由地活,不要和他们一起粉身碎骨。

这周的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有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来听评课,其中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我资历浅薄没有听闻过他的大名,但从他一进门我便发现大家像向日葵一样绽放一张张笑脸。而他就是太阳。于是我也刻意留了一下心。两个老师各讲一节,主题都是“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作为实习生,我的关注点都在老师是如何进行每个环节并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的表现如何,老师的衔接语与反馈等等这些。第一个老师的设计安排我不太理解,虽然有很多学生动手动脑练习的时间,但我总觉得干瘪生硬、没有亮点。于是我放弃了记录,开始思考高三的一二三这三轮复习的重点都应该是什么、课程到底该怎么上。我自己觉得一轮复习应该是知识全面化模块化回顾+大量基础巩固练习,二轮复习应该是知识专题化+综合强化练习,三轮复习是真题模拟练习+题型套路总结+查漏补缺+拔高性练习。第二位老师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时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将学生最近的错题图片放在课程相应的地方,在复习知识点的途中也强调如何不漏分失分的技巧),所以我仔仔细细地记录在案。我以为评课是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感受建议,其实是那位厉害老师的指导建议培训会。关于他的介绍词读了两分钟还在继续,直到他抬手打断,提示开始步入正题。从“三新”到“五新”,从“新高考”到“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三复习方式”到“教师核心素养”,从“读懂教材会做高考题”到“教材高考题的研究专家”……层次很高,不是我预想中的假大空。他也对高三几轮复习应该怎么复习提出了让我耳目一新的建议,他立足于化学学科育人的角度,强调教师在复习时应把注意落到提升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养上,不仅是复习高中的知识、技能、答题技巧,还应补充本学科或多学科的科技前沿、实操应用,融合思维素养、思想精神,把育人落到实处。开完教研会后我非常疲惫,是精神上的疲惫,有种被降维打击的感觉。确实是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由衷地佩服。

这一周下来,我对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精神思想内核与职业价值有了更深入地认知,我深深看到自己的浅薄与匮乏,深深庆幸自己选择了再学习培养自己两年。确实是非常感恩学校、老师们提供的学习机会,让我能进步成长的快点再快点。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哈哈哈哈哈哈天天跟着学生上早读背课文我也算是受了一些文化的熏陶),教师的价值难以量化、难以可视化,但又无处不在。也许对于当下的我来说,就是学生碰到我时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是给学生解答问题后他们的顿悟与感谢,就是关注他们的心灵后他们肉眼可见的进步,就是备好我的每一堂课、跟好我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也许我也是那些本就无法爬出铁筒的螃蟹中的一员,可吃到了科技的红利,开始梦想着蓄力冲出这个障碍重重的囚笼。

三、重塑对学生的认知

虽然我之前总是自诩极其耐心、敏感有同理心,拥有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方法技巧,但在面对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学生时还是会手足无措、力不从心。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坐在教室最后排的角落,在第一天实习我就注意到了他,因为在早读课时他总是窝在他的小角落动作极其缓慢地擦眼镜、吃早餐,而其他同学都在背诵课文、跟着老师拼读、认真做题练习,老师们似乎也默认他的如此行径对他少有闻问。他像只考拉,紧紧靠着墙壁,周围像是有个透明的结界,阻断了他与外界的交流。安安静静、悄悄地活着,仿佛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我试图接近他,夸奖他在别人忙着抄写笔记时在本子上写下的一个正确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提示他可以干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抵御无所事事等等。三周下来,进度缓慢,但也不算空手而归。我知道他喜欢读书,他的小脑瓜一直在奇思妙想,他上物理课思维很活跃像变了一个人,他会在察觉到我看他在本子上随手写的一句话时垂着眼睛腼腆地笑着把本子收回去,他的手指总是停留在“优秀证书”“卓越”这些字眼上。班主任说他有985的资质但因为不喜欢这个学校而“极其叛逆”。

我很心疼他。大人们的关注与判断总是止步于孩子们的表面行为,他们被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占去了大量心神,很难花心思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执拗地叩问一个背后的原因。之前我跟着班主任处理过一个“问题学生”,他总是迟到,一个学期记录在案的就有8次;他和几个朋友一起举报学校,始终拒绝指认朋友。我悄悄问他迟到原因,才知道他走读,但一个人住,没有人会在他睡过了头的时候叫醒他,没有人管他。他的父亲被叫来面谈,言语间也都是对他的批评指责与不满,不会正眼瞧他。其实他很懂事很聪明、很赤诚很爱看书、有主见有想法,可是他日常能感知到的爱与关心太少太少、接收到的不理解与指责太多太多,两者无法达到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平衡,所以他变成了老师们口中人人嫌弃的“问题学生”。缺爱的小孩当然会死死守住他拥有的那点零星的爱,为了唯一理解他的朋友而死守秘密也不足为奇。我经常关注着他、提溜着他,一点点关注与提示,这一节课好像他有点“乖顺”了下来,那一节课又好像没有。“教育永远是一个反复反复再反复的事情”,我想。

我去听课、跟晨读,有时会接到“维持纪律”的委托。对于我来说,这四个字的难度远远大于它们表面上看起来的轻松简单。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老师“默许”可以不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而我需要时间去锁定他们的身份,尤其是他们自己不听课还疯狂影响周围同学的时刻我真的超级煎熬;我在教室后排听课,只看着学生的后脑勺真的很难正确判断学生是在打瞌睡还是在埋头苦学;习题课我没有练习册,想探头看看学生的书本但他们又会战战兢兢、注意分散,让我有一丝丝的负罪感;“你永远也叫不醒装睡的人”,我是永远也叫不醒“无视老师的提示继续睡觉的学生”,有时也会碰到顶嘴甚至不耐烦发脾气骂人的学生。嘿,小孩儿起床气还挺大。

最最深刻的一个体悟是:永远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学生下定义,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做出判断。“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做起来是这么艰难!如果我不时时提醒自己,会不会也对学生失去耐心与信心而变成一个凭着恐吓、体罚的专制型老师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放任型老师呢?我也会在一日一日重复繁杂的工作生活磨砺下失去那份敏感和责任感吗?大三下时的微格教学课一遍遍无生试讲练习,我突然觉得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收效甚微。我在自己想象的课堂中练习再多次也没有用,因为我不知道真实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最核心的——学生,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实习三周下来,很不愿意承认的是,我想象的学生全都是理想中的、处于最佳上课状态中的学生。这种学生在真实课堂中的占比不会超过1/2。我之前做的根本就是在“纸上谈兵”。

其实通篇说下来,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我现拥有的东西根本不够。好在我已经能熟练地化悲愤为动力,用行动一点一点解决问题了。下周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