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沁香。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搭建校际教育交流桥梁、助力国家公费师范生夯实育人根基,9月4日,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教育实习团队与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联合举办“红烛铸魂,微以致远”主题交流会。全国优秀教师邱红梅、教学骨干何召文、李方梅三位老师携数十年育人经验倾囊相授,陕师大带队教师杨小林携27名实习生齐聚一堂,共话教育初心,共研育人之道,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献上一场“沉浸式”成长课堂。

名师传道:以“三养”立心 用细节传情
交流会核心环节,三位教育工作者从成长路径、就业指导、实践方法三个维度,为实习生打造“全链条”指导,其中满含温度的教育细节,成为现场最动人的注脚。
“教师的成长,要靠修养立身、学养筑基、涵养润心。”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同时也是陕师大优秀校友的邱红梅,开篇便直击教师成长的核心逻辑。谈及“修养”,她将个人职业与家国理想紧密联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活教材’,唯有以‘正己而后正人’的品格播撒真善美,教育才有打动人心的温度。”论及“学养”,她以“玉不琢不成器”作喻,强调“德为魂、才为本”——从逐字钻研教材到创新课堂设计,过硬的专业素养永远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压舱石”。而“涵养”的真谛,她援引《论语》“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寄语年轻后辈:“既要在教研组里抱团成长,也要包容不同教学思路,在思想碰撞中寻得育人最优解。”
分享尾声,邱红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她珍藏了30余年的实习手记。“咱们都是‘陕师大人’,当年在雁塔校区的教室里,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拿着备课本,教我‘怎么把课讲活’。今天,我想把这份念想传下去。”话音未落,实习生张馨仪便抛出困惑:“邱老师,我们刚上讲台,总怕设计的互动活动‘控不住场’,您当年也有过这种顾虑吗?”邱红梅笑着翻开笔记本最后几页,一张字迹娟秀的旧纸映入眼帘:“今日课堂活动虽显杂乱,但学生说‘比单纯听课有意思’——切记,宁要‘乱而活’的课堂,不要‘静而死’的讲台。”“这是我当年实习时写下的反思,”她将笔记本轻轻递到张馨仪手中,“现在把它传给你们,就像当年我的老师传给我一样。希望你们带着这股‘敢尝试’的劲儿,把陕师大的教育温度,送到每一个学生心里。”这份跨越三代人的教育传承,让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中数学教师、全国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员何召文,则聚焦公费师范生最关心的就业话题,结合当前教育就业市场趋势给出“干货满满的建议”:“‘应届生身份+优质实习经历’,是求职路上的‘双保险’。大家要主动关注校招信息,提前对接意向岗位,把实习变成‘职场预热’的契机。”他还结合自身参与招聘的经验,反复叮嘱实习生:“多磨一份教案,就多一分底气;多练一次试讲,就多一分把握。”
作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高一年级教研室副主任、思政课教师,李方梅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实习生送上四点实践“锦囊”:一是“专业为先”,即便在实习阶段,也要保持对学科知识的钻研热情,筑牢专业根基;二是“心态稳舵”,面对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不妨以身边优秀教师为榜样,在模仿中探索自己的教学节奏;三是“秉持三心”,对课堂存敬畏之心、对学生怀关爱之心、对同事持善待之心;四是“初心不改”,教育岗位或许平淡,但守住“让每个学生都能进步”的初心,就能收获独属于教育者的职业幸福。
互动解惑:破实践难题 燃教育理想
“邱老师,刚上讲台总怕课堂纪律乱,又想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该怎么平衡这两者?”“何老师,西部农村学校招聘时,更看重毕业生哪些能力?”“李老师,遇到调皮的学生,怎么才能既维护课堂秩序,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互动交流环节,实习生们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痛点”、职业规划中的“疑点”踊跃提问,三位名师结合真实案例逐一拆解,让解答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价值。
针对“课堂纪律与学生主动性平衡”的难题,邱红梅以自己的“小组探究课”为例:“可以把课堂任务拆分成多个小目标,给每个学生分配‘专属角色’——比如记录员、发言人、小组长,让学生‘有事可做’。当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纪律自然有序,主动性也能被充分调动。”谈及西部农村学校的招聘偏好,何召文直言:“用人单位最看重两点:一是‘扎根意愿’,是否愿意长期服务西部教育;二是‘实践能力’,是否能快速适应课堂教学、参与课后服务与家访。实习期间多参与这些工作,能让简历更有‘说服力’。”
从教学设计的细节打磨到师生关系的维系技巧,从职业心态的自我调节到专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名师们的解答层层递进、直击要害。实习生宋睿欣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原来‘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反思、一次次实践中慢慢成长的。这次交流让我更坚定了——未来要扎根西部,做一名有温度、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薪火永续:铸强师之魂 谱教育新篇
此次交流会紧扣第41个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主题,不仅让陕师大公费师范生在实习初期就收获了“接地气”的实战经验,更搭建起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陕师大带队教师杨小林表示:“名师的言传身教,比书本知识更能点燃学生的教育热情。希望实习生们能把这次交流的收获转化为实践动力,未来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西部教育‘生力军’。”
红烛点亮初心,薪火照亮征程。这场跨越校际的教育对话,既是对教师节的特殊致敬,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正如邱红梅所说:“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跑。我们把积累的经验传给年轻人,他们再带着这份责任奔向讲台,西部教育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
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实习组
实习带队教师:杨小林(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