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搭建校际教育交流桥梁、助力国家公费师范生夯实育人根基,“红烛铸魂,微以致远”系列活动于9月7日上午依托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国治老师受邀开讲,面向兵团二中、兵团二中第十二师校区、乌鲁木齐八中三所学校的教育实习小组,带来题为《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的专题报告,百余名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云端齐聚,沉浸式参与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成长课堂。活动由带队教师史锡哲主持。

阐释教育与国家战略的深层联结
报告开篇,张老师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深刻阐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逻辑。强教必先强师,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精神力量承载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唯有在精神层面达到一定高度,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砥砺前行。他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重要论述,勉励师范生将个人职业成长嵌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在扎根教育中实现人生价值。
“大先生”的成长路径
在报告第二部分,张老师聚焦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采用“思想进阶图谱”形式生动呈现从“三个牢固树立”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再到“六个要”和“大先生”等重要论述的演进脉络,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直观可感。他讲到,教育家精神既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优秀师道文化的源头活水,又融汇了当今时代的创新活力,为教师队伍树立了精神追求的高标。教育家精神不是悬在空中的概念,而是落在课堂的行动指南。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张老师以“四有”标准为框架,解析如何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育人能力。新时代教师既要深耕学科知识,打造高质量课堂;也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破解师范生成长痛点
在实践指导环节,张老师以“当数学遇上诗歌”的创新教学案例为引,直观展示跨学科育人的魅力。他分享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优美生动的古诗词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生动诠释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叙事,为师范生打开“让课堂兼具知识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新思路。针对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走向名师的角色转变,张老师系统拆解“名师三十六计”:围绕“缩短新手适应期”“走出成长迷宫”“插上教学科研的翅膀”等八大模块,提供“认一个好师傅”“从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学起”“多争取和珍惜外出学习机会”“跟着名师学做老师,写教学反思”等可操作策略。他特别提醒实习生,做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会教学,还要会科研;不仅自己要做科研,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锚定西部教育的使命担当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张老师对实习生的深情寄语,为公费师范生锚定了职业方向与使命担当。张老师的精彩报告,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宣讲和阐释,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中学教师的生动指导。其言传身教,贴近实际,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与实践意义。全体实习教师将以名师为榜样,认真学习、积极践行,不断追求教育理想与专业成长。
据悉,陕西师范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红烛铸魂”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坊”“教学实践周”“校际交流沙龙”等载体,为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搭建成长平台,助力他们从“合格教师”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先生”稳步进阶。
撰稿:史锡哲(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习带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