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昆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体悟并践行教育家精神、赓续红色师魂、筑牢师范生的使命担当,9月7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教育实习团队(下称“实习团队”)一行21人,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开展以“追寻联大足迹,传承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实地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循着历史脉络走进这座烽火中的教育圣地,聆听联大往事,致敬大师风范,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教育家精神”实践课。

重走联大旧址:触摸烽火中的教育坚守
上午9时,实习团队全体师范生精神抖擞地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前列队集合,开启实践之旅。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展柜中斑驳的砖墙碎片、简陋的木质课桌、泛黄卷边的手稿与讲义缓缓“唤醒”了那段峥嵘岁月——炮火声中,联大师生背着行囊辗转迁徙,却始终未停授业之课;油灯微光下,饥寒交迫的学者们仍伏案著述,以笔墨为武器坚守文化阵地。
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有“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没有安稳的治学环境,却有“刚毅坚卓”的校训担当。从联大师生徒步3680里西迁办学,到学者们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一幕幕历史场景让同学们驻足沉思。“当烽火硝烟笼罩国土,联大师生何以用精神为基、以信念为炬,在教育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这个跨越时空的“教育之问”,在每位师范生心中激荡,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即将接过的,是一代教育先辈传递的精神火炬。
聆听师者故事:汲取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参观过程中,实习团队的目光始终聚焦于联大教育家群体的生平与贡献。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风骨,朱自清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坚守,闻一多先生“诗人的天赋是爱,爱祖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华罗庚先生在破庙里演算数学、以知识报国的执着……这些学术巨匠以渊博学识为舟,载学子渡向真理彼岸;以崇高人格为灯,照亮青年成长之路;以家国情怀为火,点燃民族复兴希望。
“一桌一灯映赤心,一笔一纸写忠诚。联大教授们用生命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让我真正懂得:教育从来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人格的塑造。”实习生史云梅在参观笔记中写下这句感悟,道出了全体师范生的心声。
薪火代代传:践行新时代师范生使命
实践活动落幕时,夕阳为联大旧址镀上一层暖光,同学们的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一次思想升华。“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我们更应把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刻进骨子里。未来投身基础教育一线,要以实际行动回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召唤。”实习生钟武鑫的感慨,引发团队成员的强烈共鸣。
“我们会以联大先贤为镜,在实习中锤炼师德、提升师能——课堂上打磨教学细节,课后耐心陪伴学生,把每一次备课、每一节授课都当作践行教育初心的考验。”实习生黄婷在总结中坚定表示,“未来站上讲台,我们要传承‘红烛’精神,努力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
为让实践成果更持久、影响更深远,实习团队在活动前便精心筹备:专门设立宣传记录组,成员们手持相机捕捉历史瞬间,以文字笔记定格感悟思考,全面留存现场资料。后续,团队将系统梳理图文素材、整合师范生感悟,编制成《教育家足迹寻访手册》;同时计划举办“联大精神与师者使命”专题分享会,推动学习成果从“感悟”转化为“行动”,让教育家精神在更多师范生心中扎根。
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其精神历久弥新。通过本次参观学习,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教育实习团队进一步增强了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投身西部、奉献教育的初心。正如联大校歌所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将继承先辈遗志,弘扬教育家精神,以铸魂强师为己任,为西部教育繁荣和国家复兴伟业贡献青春与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教育实习组
实习带队教师:王婷(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陈家蓁(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