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的8位师范生走进海口实验中学——这所承载着琼岛教育厚望、秉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学校。在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们以倾听者和思索者的身份,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教育观摩。

当“博物馆导览”变作“文明探秘”
“如何避免将《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沦为‘博物馆式知识罗列’?”这是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韦艳花在备课过程中反复琢磨的命题。面对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板块中分散的青铜器、甲骨文等知识点,她突破传统 “器物介绍 + 年代梳理” 的教学框架,尝试将教学核心从“呈现文明成果”转变为“追溯认知路径”。
她设计了一个贯穿全课的核心任务——“扮演考古学家,破解夏商周的文明密码”。对于青铜器,不再局限于讲解器型与纹饰,而是提出“从这件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复杂度,你能推断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结构与信仰?”对于甲骨文,她计划引导学生思考:“文字载体从龟甲到竹简的演变,对知识传播的范围、效率及文化传承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设计,让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环环相扣的探究线索,让知识从陈列的结论变为可探寻的谜题。
以认知的智慧 浇灌生活的原野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生陈智能注意到,指导老师“既能做到依据考情分清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补充拓展内容,又能对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等栏目进行差异化处理——明确哪些内容一定要讲、哪些可以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彩,原本抽象的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生活案例拆解变得可感可知,学生在梳理知识脉络、辨析易错点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更逐步养成了思辨能力。
生命科学学院师范生周大顺则在生物课堂上看到了“生活化”的生动实践。当指导老师讲解“免疫与免疫规划”时,自然延伸至“婚检中艾滋病筛查的必要性及告知义务”等现实议题,学生专注的神情与积极的互动,印证了“贴近生活的教学更易引发价值认同”。这一细节也让周大顺反思自身备课的不足:“此前更多关注知识点的逻辑串联,却忽略了将知识与学生健康观念、生活选择相结合,未能充分发挥学科的生活指导价值。”
两位师范生的观察相互印证:教育既要为学生铺设通往学业目标的坚实路径,也要为他们打开朝向生命原野的无垠视域。
信任写在每一次的倾听与对话里
海口的夏日悠长,校园里的树木在灼热的空气中投下片片清凉的斑驳。这些树木不言不语,却以日复一日的荫蔽,见证着生命的成长。“两周的实习观摩中,备课和听课让我收获颇丰,但盘旋在我脑海中最多、感触最深的,并非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教学技巧,而是‘如何成为孩子们愿意信任的教育者’。”实习小组组长、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聂震在反思中写下这样的感悟。在海口实验中学的课堂与课后互动中,他逐渐意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精妙,更体现在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
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听课之余,他格外关注师生互动细节:教师如何用眼神鼓励胆怯的学生,如何用幽默化解课堂尴尬,如何记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主动课后多停留一会儿,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主动与学生交流兴趣爱好。“当我看到学生从最初怯生生的目光变为现在主动跑来分享趣事时,我才明白,这份信任远比讲好一堂课让我感到幸福。”
这种感悟恰如校园里静默生长的树木:它们不依赖刻意的 “修饰”,而是以日复一日的荫蔽滋养土壤、守护生命;正如教育最深的根基,不在于技巧的雕琢,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相伴与理解。
实习的时光总是悄然流逝,初为人师的雀跃慢慢沉静为一种笃定的力量。这些年轻的未来执教者,在这段经历中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喧嚣,不焦躁,恰如盛夏里万物的生长,在阳光与雨露中,静默地,坚定地,走向枝繁叶茂。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公费师范生海南实习组
带队教师:王晅(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撰稿人:符语荷(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