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初来时的紧张与生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们已逐步适应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实习第八周,实习生们以“幼儿区域游戏”为核心观察对象,通过定点观察、支持引导与反思共创三个环节,深入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特征,零距离感知幼儿的奇思妙想,推动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完成阶段性专业实践探索。
定点观察:俯身倾听,读懂儿童语言
区域活动时间,教室化身为一个充满诱惑的“探索工坊”。我们实习生化身“影子观察员”,沉入各个区域,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幼儿最本真的游戏状态。在建构区,孩子们是天生的建筑师,他们为“小动物”搭建能遮风挡雨的家,在积木的垒高、围合与倒塌中,初步感知着物理的平衡与空间的结构;在美工区,他们是色彩的魔法师,稚嫩的小手紧握画笔,将天马行空的想象挥洒于画纸,每一抹色彩、每一个不成形的图案,都是其内心世界的独特表达;在益智区,他们又是专注的思考者,神情严肃地匹配着形状,在不断的试错中解锁新的规律。我们屏息凝神,努力读懂其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与发展水平,深刻体会到“观察是理解的起点”。

 
  
支持引导:适时介入,助推游戏深度
从“观察者”到“支持者”的角色转变,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我们谨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在孩子们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撑。当“娃娃家”的游戏因角色分配陷入僵局,我们以“客人”的身份巧妙介入,用启发式提问“我们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玩得开心?”,引导他们学习协商与妥协;当“阅读区”的孩子对新绘本兴趣寥寥,我们便运用夸张的语调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情景朗读,瞬间点燃他们的聆听热情。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支持并非主导,而是如同一阵微风,推动幼儿的游戏航船驶向更广阔的海域。

反思共创:集思广益,优化游戏环境
观察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与提升。在带教老师的组织下,围绕“如何让区域游戏更具吸引力与教育性”展开专题研讨。实习生们结合所见所感,踊跃建言:针对建构区材料单一的情况,提议“收集纸盒、瓶罐等低结构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创意表达空间”;针对角色区情境感不足的问题,提议引入生活化道具(如旧电话、迷你收银机),帮助幼儿更好的迁移生活经验,丰富游戏情境”。这些基于实地观察的“金点子”获得了老师们的高度认可,并计划逐步落地实施。这个过程让我们体验到,专业的成长正是在这种“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中得以实现。

复盘研讨聚合力,共谋区域优化策
本周的区域游戏专项观察实践,使实习生对“游戏即学习”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从观察中的行为解读、引导中的策略运用,到反思中的方案优化,实习生逐步深化对 “以幼儿为本” 教育原则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怀揣一颗童心,扎根于这片教育的沃土,在细微处见真章,于游戏中悟成长,努力成为一名能读懂、会支持、善反思的幼儿教师。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实习小组
撰稿:舒俊纹、高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