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字从古时起,一直沿用至今,主要表示学问品德方面的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到过:“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古书《礼记》中也说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由此看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这个行业的最佳诠释。我们从小就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是园丁,用甘醇的水,浇灌了我们的心田;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道理无不教导着我们,如何由一名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更幸运的是,我正巧遇到了这么一位好老师,他就是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我的第一个师傅,我的职业领路人——刘老师。
初见时,他是高一语文年级组组长,严肃的面孔上透露出一丝和蔼,跟人谈话时总是苟不言笑。面对上台演讲的高一孩子们,他点评的总是恰到好处,既指出了不足,又给予了鼓励,言语中给人温暖,行为中散发魅力。第一次听他的课时,他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语言幽默风趣,思路清晰明了,教学重点突出,行云流水的般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享受了文学的乐趣。办公室里,他是各位老师的开心果,也是以身作则的好组长,他的笑声总能给人以一种感染力,令你也不禁扬起嘴角;当某位老师遇到专业难题时,他也总能伸出援手帮你解疑答难;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都能在关键时刻带你走出困境。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老师也并非尽善尽美,有时候也会因为他聪慧的头脑和思辨的表达能力让不少想和他“一争高下”的老师感到尴尬,于是办公室的老师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千万不要试图和语文老师争论,尤其是刘老师。
最让人钦佩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和学风的形成,开学两个月以来,流动红旗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三班,从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到自习课的班级秩序,三班同学都表现的十分优秀。虽然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苦心,但是他们一定都能感受到老师是真的关心他们,想要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更好的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有时候我常在想是不是“刘”姓与我非常有缘。在中学时期我曾遇到一位姓刘的英语老师,她时尚的穿着打扮,她优雅大方的性格,她纯正的英语发音,她开放自由的教学风格,都令我们喜爱又钦佩。后来大学里又有幸遇到古代文学史的刘生良教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态度,为文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使我们深受鼓舞,他的文学世界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总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他“做好人,求真知,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人生态度也十分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
人们常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书、良师、益友。”如果这三样你都拥有了,那岂不是离人生赢家又近了一步!如今我又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真乃三生荣幸,不求时光倒转,只求余生能尽自己所学,成为一个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