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今年我有幸被学校派往江西省景德镇一中负责教育实习小组的带队工作。在实习即将结束之际,回首过去三个多月的时光,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不禁感慨万千。

8月31日,我和实习小组的21名同学抵达了景德镇。来到这里一周之后,便迎来了今年的中秋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本应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与实习小组这个刚组建的“大家庭”共度佳节。中秋节当天,实习小组的全体成员组织了一场温馨的中秋茶话会,大家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和有趣的互动游戏,通过本次活动让本来不熟悉的同学们拉近了距离。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师大也挂念着在外实习的师生们,专门寄来了印有校徽图案的月饼,这让所有同学都感动不已。而景德镇一中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我们实习小组的节日慰问。为了让初来乍到的我们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为了实习生们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景德镇一中在中秋节假期组织我们实习小组奔赴瑶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瑶里古镇不仅历史悠久、风景秀美,更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重要取景地,原因就是电影里反应的故事情节与瑶里当地的革命历史有众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当地的群众也有较为深厚的革命意识和基础,在当地流传着众多传奇的革命故事。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同学们充分学习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历程,更加坚定了“教育报国”、立志成为新时期“四有”好老师的理想和信念。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中秋节,虽然我们都没有回家,但幸福和快乐却一点也没有打折,反而收获了更多的亲情和友情。

对于我和大多数实习生来说这都是第一次来到景德镇,但我们对这个享誉世界的“陶瓷之都”却向往已久。这个城市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陶瓷文化,实习生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非常珍惜这次来到景德镇实习的机会。因此,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在国庆长假期间举办了“国庆陶瓷文化学习周”活动。在此期间,同学们查阅了大量与陶瓷有关的资料,并且实地考察了多处陶瓷文化遗址、博物馆、以及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陶瓷艺术珍品,更参观学习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从练泥、拉胚、印胚、利胚、晒胚,到刻花、施釉,再到最后的烧窑、彩绘,繁复的工序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和细致,还有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以及艺术修养。此外,为了更好地体验和学习陶瓷文化,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尝试了陶瓷的制作。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陶土,但其中却蕴含着高深的学问和技巧,想要制作出精美的形状和花纹绝非易事,需要正确的手法,恰到好处的力度,以及反复地尝试和探索。跨越千年古老的传统手艺,如今传承到了年轻的学子手中。“用双手触摸陶瓷,用心灵感受文化”。通过本次为期一周的活动,同学们不仅丰富了国庆假期生活,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研习了地方特色文化和习俗,并立志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远传承下去。

寒冬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景德镇又一年的冬天悄然而至,而与寒冬一同而来的还有当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改变了这里千万百姓的生活,也让我们教育实习小组在完成实习任务之后无法正常返乡,被迫滞留在了一中宿舍。这个情况引起了我校、景德镇一中、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了,却也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温情。一中的施刚义校长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却还一直挂念着我们,他每天都要打一个电话过问大家的情况。在得知我们随身没有携带冬衣和棉被时,施校长焦急地说道:“如果不解决实习生们的取暖问题,我晚上都睡不着觉”。然而,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物资的征调以及运输都面临着极大困难,一中的老师们甚至提议要把各自家里的羽绒服和被子送来。最终,在施校长和学校各位领导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下,终于调来了取暖物资,为我们每人发放一件冬衣和一条棉被。这批物资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同学们感动地说:“穿上这件棉衣,不仅身上暖和了,同时心里也温暖了,在一中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坚强的后盾,实习生们瞬间打消了恐慌和消极的情绪,而是在疫情期间坚持学习和工作。疫情几乎是每个实习小组都要面对的考验,在逆境中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力也应该是实习生们需要锻炼的。疫情无情人有情,寒冬不寒,你我皆平安,这或许就是人间温情最好的体现。
今年是我校与景德镇一中在教育实习方面展开合作的第一年,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景德镇一中发展成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而这次我们在景德镇的教育实习不仅是我们两校合作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我人生中极为重要的经历。现在实习已经接近尾声,我也要即将返回学校,但我会永远想念这座美丽可爱的小城,这个清香四溢的学校,还有这群淳朴善良的人们。
撰稿:2022年教育实习带队教师 王奇超 (计算机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