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月的实习弹指而过,短短三个月中,收获了经验,收获了情谊,体会了教育的烦忧,但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学到了无数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如今,回首这段时光, 真诚感谢我的两位指导老师——张博老师与李致远老师,感谢我的带队老师——魏德平老师,正是他们的关心与悉心指导,让我此行收获满满,实习顺利结束。
还记得来到川师附中实习的第一周,以老师的身份重新回到高中校园,看到朝气蓬蓬的学生、辛苦耕耘的老师,勾起了无限回忆。但此次身份不同,角度不同,感触也定会不同。一转眼,实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早已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悟,以下,仅对我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进行总结。
学校分有平行班、实验班、火箭班、创新班(网络直播课堂),文科班少,理科班多。在学校的三个月中,我前前后后分别听了历史组五位老师的共三十多节课,有不少感触。感触之一是,学生差异大,教学目标不同,老师教法不同。比如在文科实验班的历史课,老师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法指导: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如何分析原因……而在理科实验班的历史课上,则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横向扩充一些历史故事或学界的不同观点,激发理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点让我在之后的备课过程中尤为注意:我的指导老师带高一五个理科班和高二两个理科班,所以我自然也在理科班授历史课。我总结出,一定要多提有价值的问题,多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情境带动学生,激发理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经验之二是,虽然学生各有特点,教法各有千秋,但不同老师对于历史框架的建构、知识的前后联系都非常重视。比如讲《汉代儒学》一课,通过提问的方式,梳理出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演变。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反应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导学生既要重视整体又要关注细节的历史学习方法。这一点经验我也很是受用,尤其体现在应聘过程中,当要求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备一堂课时,一定要首先建构起历史的脉络,勾勒时空框架,让整堂课浑然一体,深入而不散架。
第三,我深深地感受到川师附中是一所师资队伍强,学生素质高的学校。体现如下: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提到了许多历史的争议问题,运用了大量的案例、考古材料、文献资料,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教给学生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这是需要老师长期进行阅读和研究、关注历史前沿研究成果才能做到的。而指导老师也常常告诫我要多阅读,且是深入阅读。如此,才能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回答学生上课提出的各种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
而川师附中的学生,也非常活跃和积极。甚至在高二的理科实验班的历史课上,并没有出现理科学生不听历史课的现象,相反,学生们都积极与老师互动、回答问题,甚至课下还会围着老师提问。使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一个理科班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当我提问到: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有一位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日本的战略失误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之后,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史论结合的进行了反驳。这是我在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问题。由于对学生所讲的内容事先没有充分的预料和准备,因此,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我没有进行较好的评价。
正是有了这些爱思考的、优秀的学生们,也就对老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倒逼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而在这所学校里,我结实的每位老师也的确谦逊而温和,尊重学生,始终保持着与学生的平等地位。身在川师附中,仿佛置身一个小“大学”。
在前期听了不少课后,我也开始独立备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得益于听课时总结的不少经验,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琢磨,终于呈现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课堂。在备课时,我尤其注重对历史框架的梳理和时空脉络的勾勒,以探究型的问题为导向,层层深入,通过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列强入侵是完成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当然,本课属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也当通过史料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但指导老师指出,在教法上应当继续优化,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微课讲授的方式,保持学生听课的热情和兴趣。
之后,由于指导老师临时出差,我代《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在短时间内准备好一堂容量如此庞大的课,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汲取了第一节课的经验,在这一课中,我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了学生在初中早有了解的日本侵华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各个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这样也解决了时间短,备课容量大的难题。同时,本课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应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从以上备课到授课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这是反思到改进到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过程。当一名好老师,应当是需要终身学习和发展的。
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职业生涯就不算完整。而这项工作和教学相比,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学习和积累经验。
非常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指导老师——张博老师。张老师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规划相当细致且富有逻辑和条理。在他的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位实习老师,包括新组建的班委干部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开始了班级工作。从中,我收获颇多。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且繁琐的,既需要理性又需要投入情感和精力。一些基础工作包括,课间常到教室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督促班委各司其职、完成工作,留意学生学习及生活状态,及时与学生沟通。不仅如此,还要合理利用班务、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等教育,完成学校的相关任务。
最初,张老师选择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做起,快速浏览学生档案,记住学生。第一关就是一大考验,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艰难的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我们逐渐展开了第二项工作,与学生谈心谈话。事实证明,通过谈话能够短时间内迅速记住学生,且与学生建立起亲密良好的关系。做好这两步之后,我们逐渐开始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班委职责要心中有数,先观察,再提醒和干预,目的是让整个班级即使离开了班主任,也能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
在与学生集体交流和个别谈话的过程中,确实让我逐渐适应了班主任工作,也开始喜欢上了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成长的过程。和这些有生机有活力的孩子们打交道,心情自然都会年轻起来。
最后,再次感谢川师附中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感谢远在西安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关心,尤其感谢两位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的悉心教导。希望能带着在川附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大方异彩。
历史文化学院 41803041 殷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