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陕师大来到青岛实验高中,从一名师范生走向一线教师的位置,本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平稳地胜任生物学教师和班主任的职务,可当我真正要走向讲台,真正要开始管理一群高一的学生时,发现内心还是忐忑不安的,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期间有欢欣鼓舞,也有情绪低回,有挫折也有收获。在不断的经历与反思中我知道有些教育管理的智慧和教学技巧是要从实践中获得的,三个月的经历让我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成长了很多,也让我明确了我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成长。
作为学生主要完成的还是往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输入,而作为教师则要对这些专业知识进行输出,看起来接近,却大相径庭。我当年作为学生勤学苦练获得的知识并不能保证我的学生也能如饥似渴地接受它们。也就是说,我能保证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却无法保证学生也能勤学乐学,学会我想让他们学会的知识。经常性的我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全面,但批改学生作业时又发现学生还是犯各式各样的低级错误,令我印象深刻的比如“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所以我想,“自己会”和“让学生会”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就像有些传记写到,肖邦生前虽然也教钢琴,却没能教出一位钢琴家。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的最终目的却不是自己满腹经纶,而是让学生学会。对于我来说,想让学生勤学,就要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设置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价值和魅力;而想让学生乐学,则要善于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专业知识上旁征博引,教学流程上环环相扣,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高中生物学并不意味着仅仅熟悉高中教材的内容就可以了,这一点连很多学生都可以做到。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容要点,形成深刻的印象,需要额外补充很多基本事实和证据,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和拓展,正如课标解读中提出的:“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拓展,如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显然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即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依据。”所谓成竹在胸,教师只有在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轻松驾驭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初来时认为自己的基础知识是很过关的,但真正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才发现还不够,而且青岛实验高中的下午第四节是答疑课,学生可以去各个任课老师的办公室询问学科相关的问题,常常三五个学生围着我追问生物学问题,有些问题的角度是很刁钻的,甚至超过了高中阶段的知识水平,比如“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在成分上有什么差异”“按照分泌蛋白的合成途径,内质网的膜面积会不会一直减少”等,这情景反倒像是我面对一众导师在进行答辩。愈发觉得生物学知识确实是应该不断深入探索的,而我在这方面还差得远。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照这样说,我应该也算是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了。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仅就专业知识而言,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之前在大学期间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多时候是面对空气或者同学在讲,缺少真实的互动场景,而真正面对学生授课时则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抛出问题的时机和技巧,布置学生任务的难度等,很容易暴露问题。一些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自己能明显感受到,另一些在指导教师的提醒下也会蓦然发现。
首先是语速过快,这一点是我从大一到现在的痼疾,这期间我一直试着放缓,有时节奏能够稍微平缓一点,而在课堂上授课的几次语速仍然比较快,在回看上课录像时体会尤为明显,且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大概由于缺乏经验,面对讲台和众多学生还是心有畏惧,情绪紧张;也有可能受说话习惯的影响。目前在每次上课时还是要给自己心理暗示,冷静下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慢语速,关注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三个月的实习使我在教姿教态和语言表达方面进步很大,下一步,平稳的课堂节奏和适中的语速将是我需要训练达成的。
在实习学校的几次备课与授课中,我在知识的分析与讲解上投入的较多的精力,指导教师对我的表现也较为满意。但是我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点的讲授方法,而轻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对于一些课堂上出现的状况比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等也没能及时作出调整和把控,在指导教师指出这一点后,我发现这确实是我长期以来忽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刚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转过身来,还是习惯于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处理教学内容,所开发的课程更像是知识点解析而非完整的教学设计。上课,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而一堂优质课程就是一个精彩的学习故事,在教师的安排下,教学环节逻辑清晰,思维严谨,其中的起承转合或者一波三折的教学活动设计则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幽入微的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转型,需要逐渐学会以教师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调控。
我在大学阶段承担的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较少,在实习之前就心存顾虑,但同时也希望借助实习的机会开发一下自己在协调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方面的能力,积累相关经验。刚开始还比较顺利,后来便遇到了瓶颈。时常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信,有些话一再强调学生仍然置之不理;真正开始管理班级事务时才发觉其复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比如军训、自习、合唱节等差异也非常之大,当我进行协调时便觉得较为困难,尤其事之伊始,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思路不清,顾此失彼,而遇到突发事件自己也容易慌乱紧张。于是我开始跟随指导教师徐老师,认真观察她在维持班级纪律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组织班级活动时的策略路线,思考总结其中蕴含的方法论并尝试运用,徐老师也会对我的管理工作进行实时地点评与指导,提示我遇到类似事件可以如何应对。首先,徐老师非常重视并善于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她在工作中以至于闲暇时都会用心揣摩班里孩子的行为与想法,并积极与任课教师交流,所以在某些学生出现异常现象或者违反纪律时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果断采取措施处理,对不同学生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尽可能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我也发现,班主任的处事风格对班级的班风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认为班级整体风格是班主任工作思想的具象化。其次,徐老师很会把握与学生相处的程度,既能进行友好的互动,又能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在平时和学生亲切交流,在集体活动时又能让学生令行禁止,所以开学一段时间后高一(1)班的学生整体上既能保持朝气、富有个性和活力,又能保持严谨高效的作风。这种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相处方式我很欣赏,但一时又无法掌握,还需要在往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再次,关于一些文体活动的组织,不同班主任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也很不一样,就我的观察情况来说,有些班主任习惯于草率地完成,敷衍了事,最后学生也提不起精神来,难以实现活动的意义;而另一些班主任为取得名次开展长时间的训练甚至占用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虽然最后可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但成本过高,并不实惠。而徐老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几乎不怎么占用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最后又能呈现出良好地活动效果。在我看来,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开始选择的路线往往是非常正确的,例如在朗诵比赛中合理地规划练习时间,各学生职责的安排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情节的设计和舞台效果能够吸引评委等,最后在适度地练习后,节目的效果虽不华丽,但端庄大气,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这些事情让我体会到,选择正确方向和路线才能让努力的价值最大化,即事半功倍;也让我认识到,作为班主任应时时处处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班级的发展制定最优路线,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位优秀的经营者和决策者。
实习的三个月对我而言,是由学生向教师进行身份切换中的一大步。有时确实会遇到思维无法及时转换调整的烦恼,但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反思总结,我也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内心时而闪现着进步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看得更清楚,今后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生命科学学院 41808004 李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