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生风采 > 正文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发布日期:2022-01-28    作者:张国正     来源:     点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优美而诗意,也正是此次实习的真实写照,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获得充实的生命成长体验,以及在教育的路上教学相长,是三个重要的命题。

一、学科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学生的获得感。经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一堂课的价值多少的判断基于他们获得感的大小,也就是一节课后,他们学会了什么。学生们也提到一对矛盾,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讲解大量的单词、短语、句型,四十分钟的知识传输,学生抄了满满一本笔记,却脑袋空空,这或许并不是所谓的获得感,因为最终留在脑中的才是真正获得的。因此,如何如何将所需知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营造现实生活情境,甚至将语言习得与生活交融,在培养学生利用语言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之习得一门语言,将会成为新型的英语教学课堂的特征之一。

第二,“吸引(affection)“和”认知(cognition)“。其一,“吸引”旨在以教师对所教学科和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由此学生可以获得获取新知的内在动力,这对于学生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以后人生中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其二,学生仅仅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尚不足够,真正使“学习”这一行为产生的本质要求是“认知”的参与,也就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并在解决特定问题的时候运用所学,并具备监控自己行为、评价自己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能力,以此才可以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

第三,搭支架(scaffolding)。回想起实习中上的第一节课,任务之一是将一篇五百多字的英文科普文章整理成思维导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生难以完成此项任务,在课后的反思中,发现是“支架”搭得不充分、不到位。所谓搭支架,就是在学生达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目标细化,逐一突破,这也是除学习之外完成任何事情的有效途径。相对应地,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任务拆解成小任务,在课堂流程中,每三至五分钟作为一个小环节,难度逐渐增加、逐层铺垫,直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团队合作。在听课与课后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最富有激情的时刻在于他们能够集中讨论并商议出某件事情的解决方案,同伴的交流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是增强生生、师生之间情感联结的方法之一,这在学生的自我成长以及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形成和体现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也能够明显地体会到,小组讨论、同伴协作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拥有一种对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人自身的能动性的控制感,能够使得学生把握自身、做出自己的选择,毕竟人的一生都会在做选择中度过。

第五,检验与反馈。检验不仅仅在于期中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也需要在日常学习的每个大大小小的阶段中体现。它可以是“日日清”,每天的疑难问题不留过夜;也可以是“堂堂清”,每节课都要将重点搞懂、搞透彻;它甚至需要在课堂的每一个三五分钟的环节之间体现——在实现课堂目标过程中的每一步之间设置简单的检验,可以是重复所学重点,更可以是设置简单的“题目”检验学生是否掌握,“题目”指的是某种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结合自身认知而后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工具,它具体的体现需要灵活设计,而目的在于明确学生是否掌握上一阶段所学,以此开启下一阶段的内容,最终达成大目标。教师的反馈贯穿课堂与课程的整个流程,需要对学生的回答、提议作出反应,知识层面上给予丰富的内容支持,情感层面上,肯定学生的创新性,不断激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和不断解决问题的热情,这都将使学生受益。

二、生命总是在曲折中成长

如同“破蛹成蝶”,生命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而是需要经历足够的曲折,才能够在翻过一座座山丘之后、登上山峰之后,发现来路竟也是如此令人怀念,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十几岁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内心可能存在的阴影,绝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一笑而过,而是要认真地与之交流,设身处地与之共情,我们也许会发现,因为家境、成长经历等种种因素的不同,孩子们的内心或许经历着我们未曾设想过的苦难。也许是因为年龄所限,也许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孩子们有时候并不能排解种种消极情绪,以至于作出轻生的举动,现实情况不断告诉我,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一线老师们正在努力消解的矛盾。

也正是因此,我更加明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次生命成长教育的主题班会上,我希望能够用自身所经历的、成长中所观察到的,让同学们对生命和成长有所思考,使之明白几个道理:一是生命是最珍贵的,有了它我们才有了实现一切梦想的基础;二是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相信经过努力,总会有所收获,即使结果并不能如人所愿,但人生的不如意十有八九,但也正是在种种的不如意和不满意中,我们一次次成长,这才有了人生的绚烂和崇高的意义;三是让学生能够逐渐接受人生的“无常”,能够看淡名利而又能够热烈地为自己所爱不断追求,将兴趣与职业挂钩,明白真正幸福的一生,是将自己献给人类崇高的事业。

三、时移世易,教学相长

纵观此次实习,除了为学生们带去知识和欢乐,我的个人成长也建立于此。

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生家长和家庭环境随着社会发展,整体文化水平提升,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比例相当高,尤其是在重点学校,因此学生在具备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之外,有很强的个性,相应地,这类学生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对于老师在他们生命成长中的指导作用要求更高,如何与认知水平较高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以更高维度的认知指导学生发展,倒逼教师向更专、更深的方向努力,既在知识上做百科全书,又要在学生迷茫的时刻提供各种各样的选项,引导学生做好自主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学生们或许扎耳挠腮为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纠结一整个晚自习,但他们依然为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既然学生可以如此,面对困难,我又怎能去逃避,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不正是生命的可贵之处和人的意义所在。有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更能够给予老师一种力量,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含义。

外国语学院  41804001  张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