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习带队教师崔琳老师的推荐下,本周末我和室友一起去看了这部教育题材电影《我本是高山》,感慨良多。“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也正是电影标题的来源。
27年前,张桂梅来到云南华坪做老师,当地很穷,张桂梅看到很多女孩,十多岁就匆匆嫁人、生孩子、干农活。她们一辈子没机会上学,也没机会真正走出大山,掌控自己的人生。张桂梅不愿看到这些女孩儿蹉跎人生,她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女孩来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办高中需要很多钱,张桂梅根本没钱。她就像个乞丐一样,满大城市要钱。她带着自己的身份证、优秀教师证,满大街拉人,跟人家说:“我想办一所学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两块都行。”但是谁理她啊,好多人就骂她是骗子。后来有一次,张桂梅去开党代会。县里给了她7000块置装费,但她转手就把这7000块钱给学生买了电脑,自己穿着条旧裤子就去开会了。一个新华社的女记者发现了朴实无华的张桂梅,和她长聊了一次。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就见了报。
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张校长的梦想终于实现。她挨家挨户去找辍学的女孩。路上遇到放牛的小姑娘,她都跟人家说:“走,跟我去读书”。女孩看她一眼,话都不说,吆喝着老牛走了。张桂梅跑去别人家里,很多女孩父母都躲着不见她。我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想到之前有一个视频,拍张桂梅去走访辍学的女孩。两人一见面,张桂梅就急切地问她:“为什么不读书了。”视频拍得虽然特别简短粗糙,但是很多人都看哭了。张桂梅那种真情实感,爱意善意,特别打动人。
在华坪女中,张桂梅是校长,是后勤,是保安。她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多才休息。检查水电安全,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她以近乎严苛的方式,逼着女孩们好好学习。就这样,她把两千多个大山里的女孩拉上了岸。“让她们一个个读了大学,成为警察、医生、老师……不但见到更大的世界,还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张桂梅声音哽咽,目光虔诚,眼里泛着泪花。
这样的一个人,她内心的深层驱动力甚至不是简单的善良、温柔、悲悯,而是一种坚定而高尚的精神信仰。做了校长以后,张桂梅把大量的心血都倾注到学校和学生身上。渐渐地,她的“小我”越来越淡,对浮华的物质也来越不在意。这些年,她总是穿得很素朴,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深色的,纯色的。我觉得她是完成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精神满足的升华。她的人生追求,已经从那种世俗的享乐,升级到了更高的精神信仰。她是建党百年大庆的时候,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人啊。但是,她依然没有自己的家,就住在学校女生宿舍三楼的一张小床上。
学习本身是艰苦的,但你坚持的样子可以很酷。张校长没有讲太多家国情怀,而是反复强调,读书是改变自我命运的出路,是一个让人能够对命运说“不”的出路!片尾字幕慢慢上移,大屏幕左侧开了个小窗口,是张桂梅校长的采访录像,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女高,看到真正的高山……张桂梅是那样的自信,带着一丝领导者的强悍、果决果断,她坚信自己的选择,她确定她正确的方向感,她不但改变了女高学生的命运,也掌控着她自己的人生。这一刻,她本就是一座高山,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外国语学院 付雨萌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这部电影将大山孩子学习的不易和艰辛真实地呈现了出来,从学生不懂学习的重要性,抱怨、逃课,到后来的没日没夜地学习,只为走出这座大山,这种与命运抗争打底的拼搏精神非常动人。
张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令人动容。“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老师能在深山扎根十多年,创造出一个个教育奇迹,深层原因在于她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能将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怀、呵护、教育、培养。因为有爱,张桂梅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与孩子们更加贴近;因为有爱,孩子们的潜能被充分激发,不凡的成绩便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对她来说,她一生的价值就是救了一代人。她说:“我这辈子的价值,就是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十多年,她一直坚守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的承诺。在工作中,她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前提是有合格的素养和高远的情怀。合格的素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责任,具备对于学生的关怀和呵护,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基础。高远的情怀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人文情怀,具备为人师表的模范引领,具备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正所谓,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这一切并非是置于高台的空中楼阁,也并非是不可捉摸的冰冷条框,这是蕴含在心中最鲜明最清晰的责任感、作为教师的责任感。正因为此,教师时常满怀热爱,时常注意言行,时常充实自我,时常追求进步,时常寄托希望。尤其对于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或许不能做到博古览今,事事尽知,但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以相对丰富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感观,这便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责任。这种责任始终涵盖着对于历史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当我站上讲台,目视学生时,这股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一旦站上讲台,这要有这种责任意识,就赋予了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最紧密的责任。杨向阳副教授曾言:“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你的问题缘起、观点倾向,乃至思维方式,多受专家学者影响,但又缺乏对他们学识的完整了解,这又有别于专家学者。如果没有这些意识,完全凭小聪明和一时兴起,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讲了不该讲的话,说了没说清的理。”这便意味着,对于合格的人文教师进行的历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道理和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塑造学生观念过程中所遵循的正确标准。
我如此鲜明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共鸣,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对班级的责任。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命运引导者。坚守岗位,是最平凡的热爱,也是最宝贵的热爱。

历史文化学院 曾佳颖
这周,崔琳老师推荐我们观看《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改编的,讲述了她帮助大山深处的女孩子获得读书的机会,走出大山,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故事。
“努力就会多一些说‘不’的能力,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职业。”
“不管在哪儿,你永远要记得你先是你自己。”
“一个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
打动我们的不是艺术化的创作,而是一位女性怀着炽热的心,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大山中的女孩,拼搏奋斗的故事,是真诚和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看过有关张桂梅校长的纪录片和采访,张桂梅校长最大的愿望是让所有大山里的女孩都有机会走出去读书,有机会进入到大学,她想让她们都上一本,记者问张桂梅老师,“这个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对吧?”老师答复说∶“我们就没提贫困这两个字,我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张桂梅老师的格局之大,值得我们敬佩。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清华附中的校长认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而张桂梅校长更多的是注重分数,让孩子们考出大山,你的看法是什么?
清华附中和山区女高,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大的鸿沟,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给予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在素质教育和唯分数论之中进行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素质教育,哪一位校长不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呢?但我们的教育应该要依据现实条件去找到当下的重点,我们在饥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有东西吃;当我的物质是充足的,保证我一定不会饥饿的时候,我就会想要追求吃得更好,吃点水果,吃点零食;当我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时候,就会更加追求精神食粮。大山中的女孩现在缺少的是一个接受教育、接触知识的机会,当她们具备这样的机会之后,努力走出大山,当她们走出大山之后,可以去追求更好的。同时素质教育并不是说让每一位学生都会一门乐器,都会素描都会油画,运动都特别好,而是在当前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去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对艺术的欣赏,对健康的重视,能够科学地运动,等等。华坪女高就一定没有素质教育吗?当然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可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回想起这周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制作了一个表格,让学生认真地根据每一条来分析自己的期中考试成绩以及近期的学习状态,同时每次考试之后,学生都会写一个考后反思,认真回顾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让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未来的我们是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教师,或许我们不会成为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名垂千古的人物,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老师相信大山中的女孩,绝不低人一等,大山中的女孩,也有走出大山的天,也会有光明的未来!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于菁莹
电影《我本是高山》改编自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而电影标题则出自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来自深山的女孩们坚定的充满激情的宣誓,一股纯正的破土而出的强大能量萦绕心间,久久回荡着,震撼心灵。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在中国很感人,她是千千万万教师的楷模,是那个贫困地区女孩们的光。当张桂梅老师遭受的人生挫折以具象的电影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影院在场的很多人都热泪盈眶,我们永远会为人性中纯粹为他人奉献的崇高精神而感动。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张桂梅老师为了激励女孩子们勇敢去想去闯,和其他老师一起带着学生们凌晨时分爬山看日出,告诉学生们还有很好的大学,有她们从没见过的风景,只要走出这些大山,用自己的脚一步一步踏实地去走,相信她们总能走到。在朝霞的照耀下,大银幕上是女孩子们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她们的眼神中曾经有迷茫,有无奈,有痛苦,如今都变成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这部电影不仅是讴歌一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好老师,更是告诉所有观影人——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是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好的改变命运的方式。电影还想告诉女孩子,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权利和利益,需要靠自己去争取。认真读书,丰富自己,将那些困难踩在脚下,把自己垫成一座高山。站得高,看得远,想要的东西才能唾手可得。
只要我们把困难勇敢地踩在脚下,我们都是高山!

化学与化工学院 倪瑞敏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已经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电影宣传页上写着一句话:“姑娘们,跑起来。往前跑,别回头。”每每想及,潸然泪下。
张桂梅老师,用所有的力量和全部生命支持女校创办和发展的张桂梅老师,用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支持女性走出大山、活出未来的张桂梅老师,她想我们相信自己、相信知识、相信未来。
亡夫的悲痛让张桂梅意外地与大山里的姑娘们结缘,大山的残酷与温存震撼了她的内心。云贵高原深处还有备受农耕文化落后思想制约的山村和农人,他们一代代认定女孩子读书无用,甚至不惜以她们换取其兄弟的娶亲及家庭费用……
大山里的姑娘是笼中的鸟,大山锁住了它们高飞的可能。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匮乏让张桂梅深感思想、知识的重要,为了帮助她们张桂梅扎根在此,为创办女校多方奔波。为此她花费了五年。她曾在面对记者时自述,五年里她得到了谩骂、得到了别人的唾沫,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参加十七大的女记者发现了她,她的报道让张桂梅的事迹广为人知,因此获得了帮助。
影片中,张桂梅为了劝说女孩上学读书,每天拿着话筒苦口婆心,甚至用尽各种激将法。她花钱给听力不好的女孩买助听器,却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看病。身患多种疾病的她,为了不让女孩失学,翻山越岭家访。现实里,张桂梅一遍遍喊学生们起床,一遍遍叮嘱华坪女高的老师们肩负的责任。她忍受疼痛,因为她有信仰的力量;她无悔付出,因为她懂自己生命的价值。痛苦让倔强的她来到丽江,信仰让坚强的她扎根大山。
“姑娘们,跑起来。往前跑,别回头。”
是伟大的女性为了拯救泥沼中的女性,是伟大的教师为了拯救学生们的灵魂,是本为高山绝非溪流的坚强,是本为人杰绝非草芥的勇敢,创造了一个个命运奇迹。
她让姑娘们往前跑,别回头。她自己却始终扎根在大山之中。她将她们送出大山,她带她们打破原有的桎梏闯出新的人生。面对荣誉和赞扬,她一遍遍对所有人说,不要感谢女高也不要感谢张桂梅,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她也曾感受到孤独,信仰让她熬过无数个日夜也熬过痛苦。在赞扬声中,她谦逊地将自己隐藏。
从前她是张玫瑰,后来她成为了张桂梅。她让学生们一遍遍呼喊“我本是高山”,后来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座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