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动态 > 新闻速递 > 正文

【教师节专题】红烛铸魂,微以致远:聆听名师讲座,汲取育人智慧

发布日期:2025-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2025年第41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搭建校际教育交流桥梁、助力国家公费师范生夯实育人根基,9月4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教育景德镇一中实习团队,举办专题讲座。特邀“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西省赣鄱名师培养对象、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十佳”全能班主任、江西省青联委员王忠良老师主讲,以《读写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题,为实习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育分享。陕西师范大学带队教师尉雯琪带领11名实习生齐聚现场,怀揣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认真聆听名师经验,为即将开启的教师生涯蓄力赋能。

以阶段目标锚定成长方向

讲座中,王忠良老师以自身职业成长轨迹为切入点,为实习生们提供了全方位、接地气的发展指导。他着重强调,教师职业需建立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规划”,尤其要重视职业培训对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不少优质培训设有前置条件,平时的积累就是抓住机会的‘敲门砖’。”王老师特别提及,刚结束见习的实习生王敏佳撰写了26篇详实的见习记录,入职景德镇一中的曹佳玥老师也保留着培训与教学的成长档案,“这些文字成果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者’,更可转化为案例、反思报告等多种形式反复利用,在转化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与二次提升”。

以“预”立基,向“新”而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王忠良老师以自身实习经历为引,深刻阐释了实习阶段对教师生涯的长远影响。在教学课件尚未普及的年代,他便在实习学校主动钻研课件制作,不仅为自己打下扎实基础,更带动同组实习生共同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形成“以点带面”的学习氛围。作为资深带教老师,王老师还分享了“教学相长”的心得:“实习生带来的前沿教学理论、对课堂的新鲜视角,往往能给教师带来新启发。”他特别强调,当下AI赋能教育已成趋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并运用新科技成果;同时,面对碎片化阅读导致学生注意力难集中的现状,教学思路与方式需随之调整,“唯有贴合时代需求、适配学生特点,才能让课堂真正‘抓住’学生”。

当实习生问及“实习期间最该做什么”时,王老师给出六字建议:“多读写,勤提问。”他鼓励实习生主动学习资深教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大胆向指导老师请教困惑;用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实习点滴——“景德镇一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愿意为大家答疑解惑,也会给大家提供锻炼的机会”。

以心育心,因材施教

初次以“班主任”身份与学生相处,如何快速适应角色、搭建良好师生关系,是实习生们普遍的忐忑。对此,兼具“江西省‘十佳’全能班主任”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的王忠良老师,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他提出,班主任要关注心理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学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育人故事:被誉为“宝藏老师”夏振东,曾是他班上的学生——当时夏振东成绩并非名列前茅,但口才与动手能力突出,王老师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其成长环境,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助力其发挥优势、实现成长。此外,王老师还强调班级管理需“因班施策”:“物理方向班级与历史方向班级的学生特点、学习氛围存在差异,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他建议实习生多关注学生的反馈与感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策略,让班级成为有温度、有凝聚力的集体。

以坚持赴热爱,以传承育栋梁

“坚持不懈,念兹在兹,久久为功,一切终会水到渠成。”讲座尾声,王忠良老师以真挚的寄语勉励全体实习生。他表示,教育实习虽短暂,却是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的关键起点。

这场面对面的名师分享,既是对第41个教师节的特殊致敬,更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传递。陕西师范大学的实习生们纷纷表示,将把本次讲座的收获转化为实习实践的动力,努力完成身份蜕变,早日成长为扎根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

撰稿:陈海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景德镇一中教育实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