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1 日,西安辅轮中学校园内暖意融融,一场承载着 “师范教育衔接基础教育” 使命的实习教师见面会在此举行。陕西师范大学 16 名实习教师及带队教师陈徐,与西安辅轮中学领导班子齐聚一堂,以 “明确实践方向、凝聚育人共识” 为核心,为即将开启的三个月教育实习锚定坐标。会议由西安辅轮中学梅校长主持,不仅标志着双方合作育人工作的正式启动,更搭建起 “理论滋养” 与 “实践淬炼” 双向赋能的教育桥梁。
校地协同:以合作之基托举教育未来
“这场见面会,既是西安辅轮中学与陕西师范大学深化合作的具象体现,更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同频共振的关键节点。” 梅校长在开场致辞中提到。她指出,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早已超越 “个人技能锻炼” 的单一维度,成为 “衔接师范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储备高素质教师队伍” 的战略环节。
梅校长强调,实习教师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教育理想,更肩负着服务西部基础教育、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使命。她希望通过此次实习,让实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 “淬炼教学本领、涵养育人情怀”,同时也让学校在与年轻一代师范生的交流中 “吸收新理念、激发新活力”,实现 “校地协同、双向共赢”。
理念引领:以办学初心锚定育人方向
“视质量如生命,视学生如子女,视家长如亲朋”—— 梅校长在会上详细解读了西安辅轮中学的核心办学理念,为实习教师勾勒出学校 “育人为本” 的教育图景。她指出,这一理念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贯穿于学校教学、德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视质量如生命”,意味着教学不仅要追求分数提升,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视学生如子女”,要求教师以人文关怀呵护学生成长,关注其身心健康与人格养成;“视家长如亲朋”,则强调通过家校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你们首先要理解‘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 梅校长寄语实习教师,希望他们在实习期间深入体悟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将 “对质量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对家长的尊重” 融入教学实践,从 “知识的传授者” 向 “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 转变,真正践行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规范立行:以师表标准涵养职业底色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活教材’,你们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认知与行为养成。” 为帮助实习教师快速适应 “教师角色”,梅校长从职业素养角度提出明确要求:在时间观念上,严格守时到校,确保教学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形象塑造上,着装整洁得体,展现教师的庄重与亲和力;在言行举止上,端庄稳重、文明得体,避免不当表述与行为;在纪律遵守上,严守工作保密纪律,保护学生隐私与学校教学信息;在师生关系上,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做到 “关爱而不溺爱、尊重而不纵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梅校长强调,实习期间的行为规范养成,不仅是保障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未来成为合格教师的职业底色,希望实习教师以 “正式教师” 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细节中锤炼师者风范。
实践赋能:以 “传帮带” 机制助力成长蜕变
“教育实习的核心,是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 梅校长鼓励实习教师主动投身教学与管理实践,“不要怕犯错,要敢于尝试讲课、积极参与教研、主动承担班级管理任务”。她指出,真实的教育场景充满挑战 —— 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平衡,这些都是课本无法完全覆盖的 “实践课题”,唯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实现从 “理论学习者” 到 “实践教学者” 的跨越。
为保障实习教师的成长质量,梅校长介绍了学校精心搭建的 “传帮带” 培养机制:为每位实习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学科指导教师与班主任指导教师,从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学情分析到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组织,提供 “一对一” 精准指导;定期组织实习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教学观摩、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其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确保“每一位实习教师都能在实践中有所获、有所长”。
“这种‘以老带新’,传递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师德师风的浸润,是‘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 梅校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机制,让实习教师在前辈的引领下,快速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能力,同时汲取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的精神养分,早日成长为 “四有” 好老师。
此次见面会的召开,为西安辅轮中学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实习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实习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工作部署会,更是一场深刻的 “职业启蒙课”—— 他们将以西安辅轮中学为实践沃土,以陕师大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 精神为指引,在规范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注入青春力量;而西安辅轮中学也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师范院校的联动,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优秀后备力量。
来源:西安辅轮中学教育实习组
带队教师:陈徐(生命科学学院)
素材:赵苗苗、梁心怡(外国语学院),马子超(物理学院)
撰稿:卢清煜(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