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团队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实习工作,进入聚焦“教学能力系统提升”的关键阶段。本周,实习生们以“学习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深度参与备课设计、集体教学组织、游戏活动开展等核心教学环节,在理论应用与实践反馈的互动中,逐步积累幼儿教育经验。

教案的撰写需以幼儿认知规律为基础,兼顾趣味性与教育目标的统一。在指导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实习生们开启针对性备课工作。从教学主题的确定,到设计活动目标、拆解教学环节,每一步都反复研讨:怎样的导入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如何设计互动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遇到幼儿答不出问题该如何引导?
实习生不仅逐字打磨教案细节,还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教学语言与活动设计--将抽象的 “知识讲解” 转化为具象的 “情境提问”,将单一的 “技能传递” 融入趣味化的 “任务挑战”。一张张标注修改意见的教案,记录着实习生从 “掌握理论” 到 “应用理论” 的初步转变,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成为本周实践的重要助力。实习生们尝试用动画短片导入教学主题、借助儿歌音频调节课堂氛围,用基础图片编辑工具制作“幼儿成长小卡片”,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瞬间。“原本担心操作不熟练,没想到孩子们看到动画时眼睛都亮了,瞬间拉近了和课堂的距离。”一位实习生分享道。
教学评价则让实践有了“反馈闭环”。实习生们每日坚持撰写“教学日志”:幼儿在各环节的参与度差异、教学环节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可优化的教学细节等。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与指导老师复盘,实习生们逐渐学会从“课堂执行者”转变为“教学反思者”。
本周教学实习,是实习生们从“理论认知”向“实践应用”的重要过渡。通过实践,实习生们对教案撰写、教学组织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在与幼儿的直接互动中深化认知:优质的幼儿教学,既要遵循专业的教育方法与规律,更需具备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童心视角”。
后续实习工作中,实习生们将结合本周积累的经验,持续优化教学实践,在“实践-反思-调整”的循环中提升专业能力,稳步向“兼具专业素养与教育温度的幼儿教师”方向成长。
撰稿:张婉晨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实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