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分析研究

发布日期:2021-08-03    作者:     来源:     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41601092马晓婷

中文摘要:敬业精神不仅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更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仅对个人而且在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一批中学教师丧失了敬业精神,而拥有敬业精神的中学教师却反被质疑”这样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结果,从对中学教师特征、影响中学教师敬业精神因素的分析两方面着手,力求找出保持和提高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方法。

英文摘要:不超过120个实词(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Professionalism is not only a fine traditional virtue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in line with our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individuals but also i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ocial phenomenon that "a group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have lost their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but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with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are questioned", this paper,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during the internship, tries to find out the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from two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关键词:敬业精神;中学教师;影响因素

引言

“敬业即专心致力于工作,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任的职业道德态度。”[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表明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北宋程颐更进一步阐述:“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

由此,敬业精神(其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高度理解和掌握,以及对职业强烈的责任感和热爱)不仅是个人工作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所积极提倡的部分。而对于教师职业来讲,作为下一代继承者的培养人,教师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在敬业精神上,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近些年层出不穷的“高中教师猥亵学生致其跳楼自杀”、“老师当众狂扇女学生五耳光”、“教师强迫学生有偿补课”、“老师歧视差生,孩子受到不平等对待”一类的新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本该桃李天下的辛勤园丁,现在是怎么了,为何会频频曝出各类负面消息?虽然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流通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行业的敬业精神本质出现了问题。

而与此同时,在其相反一面,则曝出了以“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位小学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咎辞职”为代表的,一大批有敬业精神的合格教师不被理解、甚至“无故背锅”的现象。从何时开始,教师不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相反,渐渐变成了收入低、没保障的“高危职业”。人们对教师的看法变了,变得不再那么“尊敬”老师了,教师也不再那么“神圣”了。

面对“一批中学教师丧失了敬业精神,而拥有敬业精神的中学教师却反被质疑”这样的社会现象,我认为,需要从分析影响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因素着手,从而找出保持和提高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方法。

一、中学教师特征分析

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高级中学是指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2]

而中学教师则与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都有很大不同,无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方式还是在社会地位和发挥作用方面都存在其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其心理和身体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是复杂的,矛盾的,所以又称为"困难时期"、"危机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面对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等矛盾与问题。其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情绪变化显著,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反抗现象,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教育方式的限制性

中学教育的目的明确--升学率。学校、家长、学生都将考个好大学、让更多的人考上大学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不同于小学以培养习惯为主的教育方式和大学较为松散的自我学习方式,它要求中学教师对学生的高强度管理,关心学生各个方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面对应试教育的考察。在知识传授上,更以直接有效的单方面灌输为主(此处的灌输不同于列宁的灌输理论,而是简单粗暴的直接灌输),需要老师一字一句的传授,将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且需要不断地强化记忆。因此中学教师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生活教育,在方式上更趋近于一种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的“妈妈式教育”,有明显的单一性和限制性。

(三)社会地位的中间性和差异性

普遍情况下,以学历和研究能力为基础的教师行业的分层,使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介于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之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又不高。在中学教师内部,由于不同学科在现实考试重要性上的差异,普遍情况下学科教师之间的社会地位又有明显的不同,例如语数外老师的地位要高于政史地老师,理科老师的地位高于文科老师。

(四)发挥作用的过渡性

中学是步入大学的关键一步,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中学教师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一个逐渐培养学生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为大学时期更为专业的培养奠定基础,进行兴趣选择的过程。

二、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自身主观原因

1、专业知识和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中学教师一部分毕业于专门的师范院校,还有一部分通过自主择业选择成为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因此对中学知识的掌握及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便在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由于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仍然存在断层现象,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对于这些自身专业知识不完备,实际教学能力也有不足的中学教师,在客观条件下已缺乏敬业精神。

2、择业不自主,对教师行业缺乏热爱

《中学教师择业理由(简表)》

根据中国调研网发布的《中学教师择业理由(简表)》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现有的中学教师行列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是在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亲属、朋友的建议下选择中学教师行业,还有一部分人表示“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就来当中学老师了”。对于这一部分人,中学教师的职务只是一份普通、的用来养活自己的工作,无功无过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足够了,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全与我无关。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些每天对照教学课件原本地念下来,不在意课堂纪律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中学教师,而这类教师也并不是个例的存在。

3、自身性格不适合教师行业

教师职业对教师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认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限制;又要做到严慈并济,足够严厉而又不过分暴躁,给予每一个学生必要的关怀。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性格上开朗外向等。如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性格急躁的教师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强大压力下难免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不适当的体罚;而一些过于内向腼腆的教师,如不能很好地适应站在讲台上的工作,则对学生最自身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外部客观影响因素

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中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来发挥作用。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客观因素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

变量名称

在职保障

学校制度

地位差异

日工作量

收入

兼职状况

职业偏好

工作投入

自主专业发展

在职保障

1









学校制度

-.24**

1








地位差异

-.09**

.73**

1







日工作量

.04**

-.04**

-.02**

1






月均收入

.05**

.25**

.33**

-.04**

1





兼职状况

-0.01

.05**

.08**

.18**

.11**

1




职业偏好

.03**

-.14**

-.11*

-.12**

.09**

.02**

1



工作投入

.02*

.05**

.05**

.10**

0.01

.07**

.25**

1


自主专业发展

.02**

.08**

.10**

.04**

0.00

.04**

.14**

.33**

1

工作满意度

.01

.08**

-.05**

-.12**

.09**

.03**

.39**

.26**

.21**

表注:**.0.01;*.0.05。

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职保障、学校制度、收入、兼职状况、职业偏好、工作投入、自主专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地位差异、日工作量则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中学教师的在职制度保障

改善中学教师待遇,一直是一线中学教师的心声。虽然中学教师退休后工资待遇及社会社会保障相对完善,但在职期间中学教师无论是薪资待遇、加班待遇还是在重大事故面前的合理追责都无法给予应有的保障。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学教师月平均薪资不足3000块,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面对微薄的工资待遇,在生活的高压下,部分中学教师只处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根本无从谈起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中学教师不得不另辟蹊径,开设课外辅导或者另寻兼职,以保障自己的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学生在校甚至不在校期间有以外发生时,为了给学生家长一个合理的解释,无论中学班主任在以外事故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其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追责者,严重的甚至被开除。面对不合理的追责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荣誉感,严重影响了中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

2、供职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归属感

“教师所在学校对其专业发展支持、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教师的决策参与度对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极其显著且有很强的正向预测作用。”[4]徐志勇等也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文化认同、人本导向的组织文化氛围对学校效能具有显著影响效应。”[5]因此,供职学校积极的制度文化能够使其有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强烈的归属感,对于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产生和保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中学教师在区域间、校际间、学科间收入、地位差异

我国教师的待遇及社会地位在东西部、城乡间、校际间及学科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东部发达地区中学教师待遇高于西部偏远山区的中学教师待遇,“好学校”教师社会地位高于“差学校”教师社会地位,语数外教师地位高于政史地教师地位等。这些不平衡和差异性的存在,使不同地区、不同科目的中学教师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从而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对其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进而动摇其敬业精神。

4、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中学教师的尊重理解程度

当学生及学生家长能够很好地配合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给予教师必要的尊重,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方式给予支持和理解,从而保证了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够相对顺利地开展,提高了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也让其找到必要的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给予积极地心理暗示,保持并增强其敬业精神。

三、保持和提高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方法

(一)内部方面

1、加强对中学教师的培养

第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学高为师,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的解答学生们的疑问。一方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提高其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能让中学教师在职业获得感实现的基础上间接得到提高敬业精神的动力。专

第二,要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学能力这个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传递给学生,所以,加强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其敬业精神的提高至关重要。

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在校学习阶段,师范高校要以高标准,或者说要比普通高校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其次,要把握机会多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课,既可以明确专业课程的细节和知识点,也可以在模仿和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教师个人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放松,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 要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素质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中学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教师知识和能力范围,还有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思想道德的塑造。这种培养的多方面的,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熏陶和影响,可以通过专题报告、观看教育短片、集体学习理论知识交流感想等方式开展。

    中学教师自身培养这一方面,存在一个教师身份到学生身份的转变,就要积极引导教师们做好这个转变,让中学教师不仅会教课,更会学习教课,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严苛对中学教师的选拔

首先要制定一套更为完善的中学教师选拔标准,在现有的教师资格证考察的基础上,除了必备的教师技能、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加强对教师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考察。其次,要严把选拔过程,提高入选门槛,宁缺毋滥,确保被选拔的教师是合格的中学教师。

3、完善对中学教师的在职监督

还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的在职监督,一方面,形成更为体系的教学评估系统,广泛征求来自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的客观意见,并结合教学成果,综合考量。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学教师日常工作的监督,如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是否按时批改作业,是否完整备课等。

(二)外部方面

1、完善在职中学教师的社会制度保障

首先要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在职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证其在以外事故发生时能够合理追责,而不是全盘你归责。其次,还要整体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保证教师福利和津贴的发放。再次,要尽力缩小地区、城乡、校际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提高对偏远地区中学教师的薪资补贴。

2、任职学校要有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力,建立积极的制度文化

中学教师所供职的学校要对校长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做好在岗校长的培训工作,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发展,从而能够构建更加美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提升教师工作的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促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正确的监察、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庇护,提升中学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

3、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尊师意识

在学生学校教育中,除了知识教育外,在道德教育中还要包括尊师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也要提倡对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及学生家长,增进对中学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从而提高其教师荣誉感、自豪感,提高教师工作满意程度,进而有利于中学教师敬业精神的保持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敬业”,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AC%E4%B8%9A/7008727?fr=aladdin#1.

  2. 百度词条“中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D%A6/718775?fr=aladdin.

  3. 穆洪华.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报,2016-12-2.

  4. 李敏.中学教师工作投入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43-49.

  5. 徐志勇,张东娇.学校文化认同、组织文化氛围与教师满意度对学校效能的影响效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11(5):116-128.